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社会事件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社会事件 发布日期: 2021-04-19 浏览:

原标题: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尹定根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487期

唐代诗人李白,晚年先后多次来往游览宣城,又漫游相邻泾县,寻幽揽胜,抒发感悟。他先后赋咏诗文近百首,并留下众多的活动遗迹,还流传着一些美妙的传说,成为弥足珍贵的地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学价值。

根据李白诗文和有关史料、方志记载,并于故乡访寻和考察,阅读多家著作的论述,本文基本上按李白游览足迹,对其诗文篇章作一番巡礼式考查。鉴于年代久远,相关文史资料欠缺等多因素,难免存在舛误,恳请指导补正。

一、我随秋风来宣城

宣城位于皖东南,长江下游以南的内河有水阳江、青弋江等,流淌境内注入长江,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资源丰饶的地理环境。

宣城县,今为宣城市宣州区,历史悠久。秦初置县,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起,均为历代郡、州、府等治所地。东晋咸和二年(327),依托陵阳山势,兴筑城垣。隋开皇九年(589),改宛陵县名为宣城县。开皇十二年(591),增拓城池。唐初武德三年(620),改原宣城郡为宣州。天宝元年(742),改宣州为宣城郡,乾元元年(758),又改郡为宣州,延至南宋,治所未变,仍在宣城县的城南地域。宣城自古称“江南名邑”,又美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

唐朝建立以后,行政主要实行州(郡)县管理。李白生存时代,宣州列为上州,所辖县主要有宣城、泾县、南陵、当涂、广德、宁国、溧水、溧阳、秋浦(永泰元年改属池州)、青阳(天宝元年割泾地等设县)、太平(天宝十一年割泾地设县)等11县境域,地广人多,山川明丽,交通水道便利,物华天宝,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因而吸引了许多贤士名家,先后来此任职或游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谪仙。李白主要生活在唐开元、天宝的兴盛时代,一生经历了供奉翰林、赐金还山、安史之乱、永王东巡、长流夜郎等变故,他酷爱游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南北诸地山川风光,写有诗文近千首,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李白晚年于天宝十一年(752),由北方幽州南下至梁园(今开封),他认识到王朝渐变昏暗,又求仕不得,处于忧愁困境,自然向往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之地。恰好这时在宣城郡任长史的从弟李昭,写信邀请他到宣城一游。李白阅后心驰神往,尤其是仰慕的谢朓遗迹尚存,李昭又佐于此地,生活也有个依靠,于是回信李昭,决定只身前往宣城。天宝十二年(753)秋,李白离梁园南下,“我随秋风来”,水陆兼程到达宣城。

李白在宣城游览山水楼亭风光,情绪激昂,逸兴遄飞,后又浪迹宣州所辖周边诸县的山水佳地,感怀作诗百多首,并有不少名篇成为千古绝唱。尤其重要的是李白多次往返宣城、泾县,探幽览胜,观赏宣泾优美风光,赋诗101首,其中宣城县地66首,泾县地35首,并留下许多人文佳话,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因李白距当代已超一千三百余年,受到历史等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出版发表的众多书册及文章中,有关李白的宣泾地诗文的注释,多有疏失或删改之乱,出现含糊其辞甚至差错离奇,存在一些误导,应该引起学者关注,理当还原真实,予以补正为好。

二、敬亭云秀江城画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他到宣城后,步谢朓踪迹,登谢朓楼,他主要游历地有:三山(敬亭山、陵阳山、响山),三水(宛溪、句溪、青溪),三桥(济川、凤凰、别士),三亭(谢公、崔八、西侯)。他喜爱的三物为:杜鹃花、木瓜、老春酒。他还在宣城相识官宦、雅士、名家、平民,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敬亭山】宣城市区北郊外有敬亭山,又称查山,原名昭亭山,西晋初年(266),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而改名敬亭山。方志记载斯山“横亘于此,若屏障然,高数百丈,周广百倍之。东临宛句,南俯城闉,万壑千岩,近郊胜境也”。南朝齐谢朓(464-499)任宣城郡太守期间,曾多次游览敬亭山,寄情咏赞瑰丽诗章十余篇,故敬亭山名扬海内。

李白首到宣城追怀先人足迹,后又多次同好友游山,寻幽揽胜,抒怀讴歌敬亭山,尤其独坐所见,感受性灵,精神超越,别有意味。方志载:“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主要诗文有《寄从弟宣城郡长史昭》、《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独坐敬亭山》(二首)《游敬亭寄崔侍御》《登敬亭山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薄》《独酌》《江南怀春》《春日独酌》(二首)《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北山独酌寄韦六》《观胡人吹笛》等14首。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谢朓楼】位于宣城市区陵阳山。南朝齐谢朓,于建武二年(495)出任宣城郡太守,在郡治北的陵阳山兴筑平房为室,位址为全城最高处,自命曰“高斋”,为理事、起居之所,并在此赋诗十多首。唐初,邑人为缅怀谢朓,于高斋旧址建造一座上下两层,飞檐翘角,四面开窗,砖木混合的楼阁,时在治所之北,取名“北楼”。李白多次登楼凭吊,抒怀吟诗,“谢朓楼”、“谢公楼”更因李白诗文而广为人知。

李白曾在此楼设宴为叔李华饯行。李华(715—766),散文家,开元进士。天宝十一年(752)任官监察御史,不久为奸党所嫉,调到宣城任校书郎。李白挥洒作诗,辞语慷慨中寓悲凉,苦愁中显豪迈。李白于楼作诗主要有:《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饯校书叔云》《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等4首。

【响山】位于宣城南郊(今响山公园),因其形似葫芦,俗又称葫芦山。山的东南端俯临宛溪和青溪,二溪交汇处即为著名的“响潭”,其深莫测,舟行有揖水之声,回应作响,因名“响山”。响山古木参天,清流潺潺。古传有东汉贤士严子陵隐居于此,常到潭垂钓,其坐钓处,后人称“严子陵钓台”。

古今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唐天宝十四年(755)重阳节,李白登临响山,观望陵阳山、宛溪和青溪、严公钓台,欣赏黄菊,饮酒抒怀。寄情山水、山花,借用贴切比喻,显示不得志冷落之处境,主要诗作有《九日登响山》《九日》《宣城九日闻崔侍御与宇文太守游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酬崔侍御》等5首。

【三亭】

一是谢公亭,位于宣城北郊,宛溪和水阳江汇合处的三岔河(老渡口)西岸,西北为敬亭山麓。相传为谢朓相送好友诗人范云乘舟远行的渡口处,隋开皇十二年(592),邑人为怀念谢太守,在旧渡口岸兴建木构架的斗拱瓦顶一亭,名为谢公亭。历代数次修葺,清康熙七年(1668)夏,河水涌立,激射于岸,亭废。天宝十四年(755)暮春,李白于谢公亭送友,感而咏诗《谢公亭》。

二是崔八水亭,位于宣城北门外的宛溪河西岸,敬亭山南麓,即进山路的东边(今大唐御苑东南)。史载,唐开元年中期,宣州司户崔八,晚年捐助兴建一座木构架大亭,为游者或行人来往敬亭山,或于宛溪乘船,提供途中休憩。内置陈设华丽,周边风景优美。后人因名崔八水亭,常有高朋满座。李白在宣城,多次来往敬亭山,途经崔八水亭,歇息观景并会友畅谈。李白还在此亭与好友崔氏兄弟二人酌酒话别,送友乘船赴金陵,作有《过崔八丈水亭》《赠崔司户文昆季》《送崔氏昆季之金陵》等3首。

三是西候亭,位于宣城西门外五里岗(今开发区)。天宝十四年(755),宣城郡太守赵悦,选择西门外一个古道适合处,营造一座高亭,此亭南往南陵县,西北往芜湖县,东邻城区,还可往敬亭山。规模较大,设施良好,可供人住宿。至德元年(756)春,李白寓居此亭,受赵悦款待,遂欣然为新亭题字,书诗文赞颂赵悦功绩和亭之壮丽,作有《赵公西候新亭颂》。

【三溪】

宣城东邻有宛溪、句溪,又称双溪,或两水。宛溪上游有一支流为青溪。世称三溪,又叫三水。

宛溪即宛溪河,俗称东门大河,位于陵阳山东麓的古城墙外之河水,源自县南山脉宝冲,向北弯流经城南郊响山南麓(响潭),环绕城东北流。中下游河宽曾达六十余米,全长34公里,为宣城境内主要水道之一。于城北外三岔河口汇入水阳江,向下相通当涂姑溪河、芜湖青弋江,注入长江。宛溪河道水运历史悠久。东晋于城北置有港口。隋开皇十二年(591),在宛溪河上兴建济川、凤凰两桥,又在北门兴建别士桥,相继在桥旁设置石阶码头。来往物资用木帆船,经宛溪转水阳江到江东各地,均畅行无阻。宛溪又是护城河,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守作用。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句溪,后称老河(今几乎湮没为长塘),位于宣城东郊,与宛溪东向相距三里。源自县南峄山北脉,中游弯曲流淌,由城南环绕城东,中下游与宛溪相似平行同向,于城北转弯汇入宛溪。中游一段水道形如草书“句”而故名。长度和宽幅比宛溪小,主要为周边农田灌溉及渔业等。古昔句溪清澈,可见城内开元古塔(东晋初筑)倒影,奇景幽境,登临后俗虑尽销,史称“句溪塔影”,列为宣城十景之一。另外在句溪和宛溪的下游上段之间,有一长园形湖,与两溪通连注水而形成,湖水明彻见底,人观如镜,俗称明镜湖,因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而扬名。

青溪,位于县城东南四里,源自西南安庆冲山岗,于丘陵中山回水曲,经张家桥由西向东至响山南麓(响潭),汇入宛溪上游。青溪曲折流域,山岭竹木重叠幽丽,水色清澈奇秀。古列城南名景,吸引众多人士游览。李白泛舟宛溪上行,经响潭游历青溪山水风光。历久以来,众多书册或文章中,将李白游宣城青溪的诗文,编列为游秋浦清溪诗文系列,主要是因诗文中的“青溪”和“清溪”混淆含糊而致误。综合考察相关的“青”“清”溪的历史地域环境、背景、诗题、诗句、时间、情感等,青溪当以在宣城为是。

天宝十四年(755)秋,李白行踪三溪,漫游宣城东和南郊的三溪奇丽风光,赋诗有:《题宛溪馆》《寄崔侍御》《入青溪行山中》《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自遗》《青溪行》(一作宣州青溪)《宣城青溪》(一作入青溪山)等7首。

【名物】

宣城位处皖东南丘陵与长江沿岸平原交接地带,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类型,地境植被繁多,物产丰富。李白游览宣城,先后见识杜鹃花、木瓜、核桃,还有宣笔、石砚等,钟爱有感,抒情赋诗。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暮春时节,敬亭山等山丘地域盛开姹紫嫣红的杜鹃花,驱散了严冬的寒气,把大地映出万物复苏的壮丽景象,使人精神焕发。自东晋南朝以来,宣城一直传承着“三月三,游敬亭山”的春游习俗,主要观赏杜鹃花。天宝十四年(755)春,李白兴游敬亭山,喜见杜鹃花美景,引动忆念蜀中故乡,生出惆怅心情,咏诗《宣城见杜鹃花》。

木瓜,属蔷薇科树木,每年三月间花叶同放,花色淡红,娇娜可爱。七八月摘果,形如小瓜,故称木瓜,世称“花果兼美,色香俱备”。方志记载,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东晋始在宣城南乡山丘种植木瓜,南朝宋刘列为贡品。以其特有的药理功效,得到社会关注而久负盛名。天宝十五年(756)春,李白游览响山时,邑人供给木瓜品赏,李白见识木瓜有感,南观远方产地,心头“酸楚”,赋诗《望木瓜山》。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宣城南邻宁国县,宁国山区广种核桃,又称山核桃。属胡桃科乔木,羽状复叶,核果球形,外平滑,内皮坚硬有皱纹。核桃全身是宝,果仁乃滋补佳品,千百年来,宁国盛产核桃名扬四海。李白在宣城多次见识并品尝核桃(唐称胡桃),有感咏诗《白胡桃》。

文房四宝之首毛笔,历史源远流长。史载,秦大将蒙恬于公元前223年,南下伐楚,途径宛陵中山地区,见兔肥毛长,取毫,以地产竹为管,制成毛笔,世称“秦笔”。经汉晋不断改进,渐为成熟的传统工艺制笔。隋开皇九年宛陵改县名宣城,笔亦更名宣笔。到唐代宣城发展为全国制笔中心,还被列为贡品,名扬天下。天宝十四年(755)初秋,李白在宣城与文人同堂畅述,喜爱宣笔、宣石砚,赋诗《草书歌行》。

【别士桥】宣城西北郊有道汊河,源于敬亭山南脉,由北向南,到西门城墙外,转弯东流,经黄金山曲折穿越北直大街,在古城池拱极门外,汇入宛溪。约隋初,此桥当已存在。人们常经此桥往码头送人乘船远行,故世称“别士桥”。人立桥上,东临宛溪,南观城郭,北可望敬亭山。李白也曾多次在此桥码头送友告别,有感赋诗:《送友人》《送韩侍御之广德令》《别韦少府》《宣城送刘副使入秦》等4首。

【怀念故友】

李白酷爱饮酒,常到县北门城外街道纪叟酒店酣饮“老春”酒,受到主人热忱接待,二人交情笃深。上元二年(761)春,李白流放遇赦后,经当涂重游宣城旧地,再进纪家酒店,岂料纪叟溘然病逝,伤痛至极,由人想到酒,由酒更怀人,遂悲怆作诗《哭宣城善酿纪叟》。

李白告别纪家酒店后,再次行进敬亭山。闻知宣城人征君贤士蒋华去世,忆想曾经与蒋君同游宣城山川,并结下深厚情谊,今物是人非,怎不伤感?于是亲临好友之墓,作《宣城哭蒋征君华》以悼之。

至德元年(756),李白从宣城到溧水,得知好友王炎(宣城人)病逝,忆想当年在长安相见相识,深怀哀伤,作诗《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送友人王炎入蜀》以怀之。

天宝十二年(753)十二月,晁衡随遣唐使滕原清河等人,经扬州乘船东渡回国,海上遇暴风,后漂流至安南钦州,辗转于十四年(755)六月,才重回长安。天宝十三年(754)春,李白在宣城,听说晁衡在海上遇难,感到痛惜伤悲,悼念作诗《哭晁卿衡》《齐有倜傥生》(古风十)。

【推诚仁爱】

天宝十一年(752)秋,宇文由朝廷官员,调任宣城郡太守,为官正派廉洁,关心民情,深受百姓拥护。天宝十二年(753)秋,李白首到宣城,受到宇文太守热忱款待,结为好友,二人共游敬亭山、响山等风光,李白作有《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崔侍御》《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崔侍御,即崔成甫,唐开元名臣崔沔之子,开元十四年(726)举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关辅尉、陕县尉等。天宝十四年(724)秋,李白应诏进京供奉翰林时,崔成甫为摄监察御史(又称侍御)。两人在长安京城相识,结交为好友。天宝六年(747),崔成甫被权奸构陷,谪官出朝,两人有幸在金陵相见,后又在宣城重逢,过往甚密,友情深厚。李白在宣城思念好友,作有《赠崔侍御》等。安史之乱爆发后,至德元年(756)春,李白欲离宣城,经溧阳南下到剡中,有诗赠宣城县令崔令钦:《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李白宣城诗文巡礼(上)

赵悦,天水人,为人秉性刚直,倔强不屈,做事雷厉风行。早期曾以监察御史身份,任幽州节度使幕府官员,历任江陵、安邑二县令,治理三州,政绩赫然。天宝十四年(755)夏,赵悦出任宣城郡太守。李白在宣城,与赵太守多有交集,作有《赠宣城赵太守悦》《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

李白从弟李昭,时任宣城长史,主管司法,办事严肃不苟,社会安定。李昭邀请李白来宣城,兄弟相见,倍感兴奋,作有《赠从弟宣城长史昭》。十四年(755)春,李白游览泾县后,又来到宣城,得知李昭调往邠州(今陕西彬县),未能见面而分别,作有《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以抒怀念之情。

天宝十四年(755)冬,李白在宣城获悉武谔将前往东鲁,遂拜托其照料身在东鲁的妻、子,作有《赠武十七谔并序》。同时期,李白兴游敬亭山,由此联想到华山,有感而发,赋有游仙诗《西山莲花山》。

上元二年(761)秋,李白在敬亭山,有幸会见年迈的乡人仲濬,畅谈情怀。李白赞扬敬亭山秀丽,敬佩仲濬风韵和文采,又聆听仲濬弹琴,作有《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听蜀僧濬弹琴》等诗以赠之。

李白在宣城,还与宣人吴录事有交,有人为其作画像,李白欣然赋诗《宣城吴录事画赞》。

(作者系铜陵市退休职工,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