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殷墟甲骨文的三大发现殷墟甲骨文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来源:解放日报

刘一曼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用于占卜的龟甲和兽骨。自从它们在1899年被首次发现以来,已经有120多年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从1972年开始在河南安阳从事考古发掘工作,与甲骨打交道已近50年。请听她谈谈国家博物馆殷墟的三项重要考古发现。

到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甲骨约15万片,大部分是农民私自挖掘的,考古发掘出土甲骨35000余片。在91年的殷墟科学发掘中,甲骨文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甲骨文的第一次重要发现是在1936年,当时发现了17096块甲骨。这个发现很偶然。1936年是殷墟的第十三次发掘。原计划6月12日结束,正好是6月12日下午4点。当时负责发掘的王翔老师在127坑边用锅铲拉,发现了一些细小的、有字的布钉,就急忙清理。于是,越来越多的小布钉被清除。

天黑了,大家只好收工,准备第二天打扫。没想到,几个人从凌晨忙到第二天晚上,连收拾了几大筐布甲,还没收拾完。我们做什么呢当时天很热,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甲骨文坑运到室内继续整理。于是,他们把坑周围的土敲掉,变成土柱,然后装箱。当时组织了48个人抬箱子,从小屯抬到安阳火车站用了两天时间。直到7月12日才运回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箱整理。

然后,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这些甲骨文全部取出。据统计,在127个坑中发现了17096件甲骨文,其中大部分是贾布,仅在甲骨文中发现了8件。尤其重要的是,完整的神谕有300多个版本。127号坑出土的甲骨文内容特别丰富,涉及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对甲骨研究和商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参与整理127坑的胡厚宣老师撰写了第一、二集《0755年至79000年》,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推动了甲骨文和商史的研究。

甲骨文的第二个重要发现是1973年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我参与了这次发掘。

1972年12月下旬的一天早上,小屯村的农民张武元拿着他的甲骨急匆匆地来到工作站找我们。原来,那天早上他正在小屯村南的一条沟里挖煤土。挖了几锹黄土后,他看到土壤的颜色慢慢变成了灰色。他仔细一看,里面有一些小骨头碎片。他把它捡起来,发现上面有一个消防号码。所谓火号,就是钻烧的痕迹,也就是被烫伤、被占卜的甲骨。他用纸包好这些甲骨文,跑去考古队。我们跟着张五原到了他挖甲骨的地方,用尖铲刮了一下,看到了一些小甲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陶器碎片,呈浅灰色。我们判断这可能是一个甲骨文坑。

当时是12月下旬,天气太冷,无法挖掘。我们运了几车碎土来埋它。第二年,1973年3月,开始挖掘。从3月到8月,从10月到12月,我们在小屯村南部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发掘,共出土甲骨5260件,贾布75件,有100多个版本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

小屯村甲骨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为商代历史和甲骨卜辞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对甲骨卜辞的年代学也有重要意义。这些甲骨文

我亲自参加并主持了第三次甲骨文的重大发现。这个发现也是偶然发生的。1991年,安阳市城建局要在殷墟博物馆前修一条南北向的路,在修路前请考古队钻探。钻井队在花园庄以东100米处打了许多钻孔,包括三个钻孔。在用洛阳铲挖到2.9米深的地方,检测到土里有斑斑,上面有打洞和焚烧的痕迹。据初步判断,地下应该有一个甲骨文坑。

10月18日,我带领一个年轻人去挖甲骨文。三天后,我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坑,编号为华东H3。

华东的H3坑长2米,宽1米,非常规则。由于道路施工工期紧迫,加上天气寒冷,我们试图快速清理,但干了两天,只取出50多块。因为甲骨文太碎了,很难取出来。最后我们决定借鉴127坑的工作方法,整体用木箱取出。放入木箱后,我们借了吊车和大型平板车,将箱子安全运到安阳考古站。

华东H3坑共出土甲骨1583块,其中甲骨文689块,完整版甲骨文300多块,可与127坑相比。这个坑的甲骨内容尤为重要,其最大的特点是这个坑的甲骨主人是一位与王关系密切的高级贵族。甲骨文内容十分新颖,对研究非王甲骨文和商代家庭形态具有重要价值。

殷墟甲骨文这三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科学的、集中的、丰富的。(记者徐伟整理)

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要发现,殷墟甲骨文是哪年发现

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的发现,在1898年得到了古董商、金石学家王的认可。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加上其他地方零星收集,至今已收集10万余篇,其中单篇最长100余字,可见应用文的雏形。(摘自《甲骨学商史论丛》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写作》)甲骨卜辞发现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管事官。有一次,他看到一种叫龙骨的中药,觉得很奇怪,就翻看了渣滓。没想到上面还有看似字面的图案。于是他买了所有的龙骨,发现每个龙骨都有相似的花纹。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出土了大量的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和哺乳动物的甲骨文,所以人们把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们的学科叫做“甲骨”。有文字的甲骨有10万多块,包含4000多种不同的文字和图形,其中约有2500个文字已经被识别。甲骨文中约有27%的形声字,说明甲骨文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被视为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被视为汉字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文琪、龟甲或龟甲兽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材料。大多数甲骨文是在殷墟发现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遗址,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这里曾是殷商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称殷墟。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商统治者迷信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会不会下雨,庄稼会不会有好收成,战争会不会有胜利,要给鬼神祭祀什么,以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来占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好坏。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钻一些小坑,用来占卜。这种小坑被甲骨文专家称为“钻”。在占卜过程中,热量被施加到这些坑上,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被称为“预兆”。甲骨文中的“卜”字就像一个符号。从事占卜的人根据占卜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根据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可以完整记录汉语的书写体系。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数已达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会意字,还有很多象形字。这些文字在外观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但从构词法来看,两者基本相同。目前大约有15万块4500多字的甲骨。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习俗,还包括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识别的1500个字来看,已经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物、转注、借词”的方法,显示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世纪)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这是已知中文文献的最早形式。角色

除了卜辞以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铭文。甲骨文的贡献涵盖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国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员、征服、监狱、农业、畜牧业、狩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灾难等。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是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甲骨卜辞发现详解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的古甲骨上的刻痕被确认为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第三次考古发现之一(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存)。但是,它的发现过程非常偶然,充满戏剧性。清末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天,在北京清廷担任国子监侍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官员)的王(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场门口的大仁堂中药店买了一剂中药。王偶然看到药上刻的一些符号叫龙骨。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这块骨头上怎么会有几十万年前的雕刻符号?这不禁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以研究古代石刻而闻名的王仔细研究,发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刻痕,而是酷似古文字,但其形状既不是毛笔(大篆),也不是印章(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到大仁堂,以每根二两银子的高价,将药店里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他通过古董商范等人搜寻,收集了1500多件。经过对这些龙骨的仔细研究和分析,他认为它们不是“龙”的骨头,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动物骨头。他从甲骨上的刮痕中逐渐认出了“雨”、“日”、“月”、“山”、“水”等字,进而查出了商代几个国王的名字。这证实了这是一种刻在动物骨头上的古文字。此后,这些刻有古文字的甲骨文在各行各业引起了轰动,学者和古董商都在争夺它。曾有人质疑王在中医中发现有文字的龙骨的理论,认为王在相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王吃的龙骨已在药房加工成细颗粒,看不到刻有文字的痕迹。而且当时菜市口周边也没有大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卜辞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的龙骨在中药店里是按件出售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他去中药店买龙骨时还是这样。至于大仁堂药店,当时不在菜场,但菜场有一家很有名的熙和年堂中药店。当时人们迷信熙和年堂,要去熙和年堂药店买中药,可能也是当时误传的结果。在甲骨卜辞被证实之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们不停地挖掘,在他们的地里挖出古老的甲骨。据说第一个用甲骨做药材在中药店卖的人是一个叫李成的理发师。有一次他得了脓肿,没钱去找医生买药,就把这些甲骨文磨成粉,敷在脓肿上。没想到脓液被骨粉吸干了,发现骨粉也有止血的作用。从那时起,他收集它们,把它们描述成龙骨,然后卖给中药店。经过很多学者专家的考证,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的工具。占卜之前,人们把龟甲和牛的肩胛骨看得整整齐齐,然后在甲骨背面钻上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他们先向鬼神祈福,然后用燃烧的树枝将深巢或凹槽的侧面烧至一定程度,甲骨相应部位出现裂缝。因此,占卜师判断善或巴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称为“一枚甲骨文震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传奇的篇章。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要发现,殷墟甲骨文是哪年发现

殷墟甲骨文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很早以前就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899年,在国子监祭酒的王(本名连升,亦公)得了疟疾,太医把脉后立即给开了一个药方,其中就有“龙骨”。王立即派家人到宣武门外的一家老中医“大仁堂”去抓药。买回药的时候,王自己打开了袋子——他一看,意外地发现药里的“龙骨”上刻着看起来像篆书但他不认识的歪歪扭扭的字。

王平时喜欢金石学,精通金文。号称“泛涉书史,爱金石学”,在古文字学方面有很深的素养和造诣。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他意识到这个“龙骨”绝不是普通的药材,于是派人去药店把所有的“龙骨”都买回来了,在当时的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所谓的“龙骨”就是1898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挖出的一些古龟甲和兽骨,有些还绘有歪歪扭扭的图案。小屯村的村民经常把这些甲骨磨成粉末,用作治病的刀枪。有些是作为“龙骨”卖给中药店的。药店购买的“龙骨”一般没有文字。他们刮掉出土甲骨上的字,有人认为刮掉太多会减轻甲骨的重量。我不得不另想办法把这些字磨掉,直到它们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像这样作为药材被破坏的甲骨文有多少,无法估计。山东潍县人范把这个故事讲给天津的穷书生孟和王祥听,他们猜测这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简单策略。

后来,王等人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和古文字学知识,最终断定这些“龙骨”上的图案是商代晚期皇家贵族占卜活动的文字记录,沉睡了三千年的“龙骨”被唤醒,终于发现了甲骨文。

甲骨发现后,许多官僚、地主、知识分子争相购买收藏,却不知道甲骨的真正产地。为了垄断甲骨,牟取暴利,商人们对甲骨卜辞的土地秘而不宣。或者冒充河南汤阴或者卫辉的。1908年,罗振玉在收集大量甲骨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甲骨卜辞应发现于安阳西北的小屯,而非汤阴。之后,他派弟弟罗振昌去安阳买甲骨。1915年,他亲自到安阳小屯实地考察,了解甲骨文的发掘情况,并指出甲骨文是殷王室的遗物,小屯就是殷墟所在地。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了制止掠夺甲骨的破坏行为,了解小屯村地下埋藏甲骨的情况,在安阳正式发掘了小屯。从此拉开了殷墟科学发掘的序幕。

自1899年发现至今已有百余年,出土甲骨文约15万件。其中,通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甲骨文有34844块。有三大考古发现,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1936年春在小屯东北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在编号为H127的坑中发现了成堆的甲骨文,出土了17096块雕刻的甲骨文。其中贾布17088件,甲骨8件,完整的印本贾布本近300件。有一只来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44厘米,宽35厘米,是迄今为止殷墟出土的最大一块布甲。此外,还有墨书、朱等现象。H127坑是商代武定时期埋甲骨的洞穴,甲骨上的铭文非常广泛。从天文到地理,它涉及到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第二次是1973年,在小屯南部的发掘中发现了刻好的甲骨,共5335块。其中甲骨5260片,甲骨75片,大型完整甲骨文近百件。这些甲骨出土时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与陶器共存,为甲骨卜辞的分期和殷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小屯南部的甲骨文大部分属于商王康定、武义、文鼎的甲骨文,少部分属于武定、地夷、帝辛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祭祀、狩猎、征服、天象、农业、十日夕、国王的事务等。另外发现一些地名、人名、广场名。

第三次是在1991年,在花园庄以东100米处发现了一个编号为H3的甲骨坑,出土甲骨1583块。其中布甲1558件,有铭文的574件;25块甲骨,5块上面有铭文。总共刻了579块甲骨。尤为珍贵的是,这个坑里的甲骨主要是大版甲骨,完整的甲骨铭文达到300多个版本。碑文内容主要涉及祖先崇拜、狩猎、天气、疾病等。根据土地上下等级关系和甲骨文内容,此坑属于早期武定遗存。这个坑甲骨文的主人是子,属于“非王甲骨文”。因此,甲骨坑的发现为研究“非王卜辞”和商代家庭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发现甲骨的小屯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的刘力,其东北面环水。这是商朝的故都,《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年叫殷墟。

殷墟甲骨,即殷商统治者在祭祖、告庙、赏神、选大典日期、祭祀数量、出入吉凶、俘猎收获、征服胜利、年丰年歉、风雨多少、疾病痊愈等重大问题上决定停停走走。殷商时期占卜的仪式非常隆重,有一个负责占卜的官员叫“太卜”。当时占卜的方法是先用龟甲或兽骨在它的背上钻刻,再烧它,看它正面的自然预兆来定吉凶。当时在这座特大山的附近,刻着一二三四的顺序,有的还附有神谕,要求某一天占卜。

在兽骨中间,有当时征服和夺取的记载,也有六排六十甲子的记载。这不是占卜的记录,而是后世简书的雏形。偶尔有动物头骨、牛蹄骨上的铭文,这是特例。

文字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莎草文字、巴比伦泥板文字和美洲印第安玛雅文字在演变中失去了生命力,被历史逐渐湮没。只有中国的甲骨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体系日益严密的表意文字。

甲骨文作为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载,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对商朝的历史非常困惑,有人一度质疑商朝的存在。甲骨卜辞发现后,通过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的研究,他认可了甲骨卜辞中的王上益铭,与《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相同。这证明商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甲骨文安阳小屯的地景与《世本》“洹水南,殷墟上”和0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5000多个字,有1000多个字被古文字学家成功解读,证明它是一个有今天汉字的系统。它的发现为追溯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甲骨文内容丰富,是中国早期历史的“百科全书式”文献。它的发现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光绪二十八年(1902),王的儿子王崇烈变卖了家中的古董,于是王的甲骨就转给了丹徒刘娥。刘鹗继续购买,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靖选甲骨1058块。他从0755年到79000年写了六卷,是殷墟甲骨专书的开始。在刘鹗的序中,甲骨文被称为龟甲,可见当时对其用途还没有完全了解。

与此同时,来自天津的王翔和孟与王一起寻找甲骨。据王翔自述《史记项羽本纪》、《水经柱》,甲骨的消息是1898年冬从魏凡得知的。当时,孟怀疑这是一张古竹简,但他无法证实,因为他没有见过原件。次年秋,魏凡带着甲骨来津贩卖时,被王锡荣认出,“取名龟甲”。王和于最初购买了大约500或600片;后来,王翔在北京和天津购买了4000多块甲骨,其中1125块记录在他的《史记殷本纪》中。

还有搜甲骨的段方。末了是清朝的大臣,官至总督。据《史记夏本纪》记载,1899年,“山东威县古董商范为段方搜购古董,往返于河南武安和之间。他看到甲骨文,就买了几块送给段方,非常高兴。他被奖励每字25元。范正在努力购买。时至今日,小屯村的人们仍能把它描述出来,传为美谈。

第一次将甲骨卜辞录成书与社会见面的刘鹗,自“八国联军”侵华以来,一直对当局极为不满,并出面交涉开皇仓。本来长期说他是“汉奸”,这次“罪行”更大。《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清政府正式判他有罪:发配新疆服苦役。结果,这个精通数学和医学,热爱文学和考古,有着远大抱负的洪都白莲生,还没来得及写他的《铁云藏龟》,就被押送到边疆过起了罪犯的生活。刘后来死在了新疆,自然,他的家族也就从此没落了。最后,他的家人不得不卖掉他生前收集的甲骨文。一部分卖给了哈尔滨,一个在海边开始卖鸦片的英国犹太人;而另一部分被转移到东京,归日本人所有。

然而遗憾的是,甲骨文自出土以来,一直处于失传状态。自从20世纪初甲骨重新出现在世界上,一直觊觎中国历史文物的帝国主义者就把甲骨当成了又一个掠夺对象。这些外国人要么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要么利用金钱的魔力,到处搜寻甲骨文。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块甲骨,至少有2万到3万块流向了海外。到目前为止,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其他世界著名的城市都收藏了许多非常珍贵的中国历史文物。单就甲骨而言,近80年来,研究甲骨文的外国学者就有近百人。

19世纪末,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威县建立了一所教堂。魏县当时是古玩集散地。所以1888年法莲牧师被派到魏县传教时,就开始买古董。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法莲一度离开威县。1900年他回来的时候,安阳出土的大量甲骨也在魏县市场出现。于是买古董的老手就把目光转向了,买了很多甲骨。

方法他个人财力毕竟有限,买不到市场能供应的甲骨,于是介绍他的同事英国浸信会的Ku寿灵牧师一起购买。后来,Ku守陵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掠夺甲骨的总代理,依靠雄厚的财力,取代英美机构和个人,包括上海亚洲文学协会分馆、苏格兰皇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匹兹堡卡耐基博物馆、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英国领事霍布金购买甲骨。他给这些机构和个人买的量很难考,估计至少有几千块。他自己的收藏现在在他的家乡匹兹堡的卡内基博物馆。方法被遣返后,于1914年去世。

据悉,生活中每买一批甲骨,都要先画出它的图形,再把字抄在甲骨上。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甲骨文的时候,也把墓室绘制出来了。后来,该方法的副本被白瑞华编辑成一本书《题所录贞卜文册》,于1935年在中国出版。方著《题易橹园殷契拓册》,1906年出版,是欧美研究和介绍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根据Ku寿陵的文章《墓室殷契微文》,他三次来到中国购买甲骨文和其他器皿,然后他把它们卖给全国各地的博物馆。

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青岛购买了711块甲骨,但二战后下落不明。魏礼贤也买了不少,包括现存的70件瑞士巴嫂民俗陈列馆,其中一件属于德国弗朗茨中国研究所,另一件遗失。这72块甲骨是用《甲骨年表》的方法采集的。

1908年前后,英国人也开始打甲骨文的主意。义和团运动后,英国教会在天津创办了一所学校,命名为“薛鑫学院”。王的儿子在该校读书,向学校赠送了一批他家收藏的古董,其中包括小屯出土的25块甲骨。学校当局不知道什么是甲骨文,所以他们请当时英国驻天津领事霍博金研究甲骨文。

霍布金在中国研究古代汉字。1881年,他将戴东的“六书”翻译成英文,在厦门出版。他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发表在1908年5月的薛鑫学院学报“学院回声”上。从此,霍布金对甲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到《老残游记》这本书要出版的消息,就开始和他通信。此后,两人组成了美英联合收购甲骨文的集团。霍布金通过收藏的方式为剑桥大学图书馆购买了约900件。

此外,剑桥大学现在收藏了50块甲骨,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代文物收藏专家耶茨于1913年在北京买下并赠送给图书馆的。这50块甲骨应该是《库方二氏藏甲骨小辞》的一部分。

据估计,早期欧美人至少收藏了5000块甲骨。

加拿大人明义士1914年在安阳任长老会牧师时,得知殷墟发现甲骨,经常骑着一匹老白马在洹水南岸巡视出土的古物。他对自己是发现殷墟的第一人颇为自负,却不知道甲骨文早已被发现。当明义士在1917年编《中国原始文字考》时,他声称有50000块甲骨文,这不是没有夸张。但之后有了一点收入,估计其实有三万多块。他藏匿的甲骨是从加拿大驻南京大使馆和济南齐鲁大学分离出来的,几次试图运往国外都没有成功。解放后,加拿大大使馆将藏品移交给南京博物馆,经清点,共获得2390件。齐鲁大学已发现一万多块甲骨,已腐烂成块,由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此外,一些大片可能已经被运往国外。

总之,加拿大殷墟甲骨文数量仅次于日本,在世界十几个国家中排名第二。

据更准确的估计,在国外搜寻和保存的殷墟甲骨文,是日本最大的。由于这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