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中华文明寻源工程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寻源工程首席专家王伟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近70个科研机构、20个学科、4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了联合研究。项目立项至今已有20年。“中华文明寻源计划”(以下简称“寻源计划”)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项目。它不仅用科学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从中国的史料中重新定义了“文明”,给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日前,《学习力》学习平台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寻源工程1-4期首席专家王伟研究员,听他谈谈自己经历过的中华文明寻源工程。

中华文明溯源工程的“来龙去脉”

1996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科技部)牵头,我国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70名各学科、各院校的专家组成联合研究小组,对我国夏商周历史年表进行研究和排期。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有学者提出效仿断代工程的联合研究模式,向“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宏伟任务发起冲击。

寻找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不是一时的学术热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这促使中国考古学家思考中国文明始于何时何地。苏、夏鼐、等伟大的考古学家都曾提出过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观点,但在世纪之交,探索中华文明是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

“当时科技部领导对探源工程的最终结果并不确定。“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可以形成一个历史年表。探索中华文明能得到什么确定的研究成果?”王伟说。不确定性和不可量化是人文学科的特点。2001年,王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整体思路和课题设置的建议》一文,阐述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指导思想、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提出要开展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

2001年11月,“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中华文明寻源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伟研究员共同负责采购项目的准备工作。此后,他们进行了两年的“预研”。据了解,“预研”并不是大型研究项目中的常规操作,考古学家对探源项目的具体研究问题保持谨慎。王维说:“包括古代传说与文献研究、礼制、断代、天文历法、古代环境、文字与雕版、聚落形态的社会结构等课题,都被纳入了探源工程。”

2004年,第一期探源工程正式开始。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非常广泛。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王伟认为应该研究“关键问题”,以“最重要的遗址”为研究对象。“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有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中华文明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五千年文明是历史真相还是传说;第二,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第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也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文明的标准;第四是中华文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形成过程。”王伟说。

以此为研究对象,探源工程先后建立了四个大都市遗址(良渚、陶寺、时嘉

“只有把大规模的聚落作为标本,才能研究当时人们的农耕、手工业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祭祀、斗争等活动,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从而判断社会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复杂程度,是否存在社会分化和阶级差异。”

多学科的联合赋予现代考古学力量

考古曾被形容为“上,他搜绿虚空,下,黄泉,用手脚找东西”,田野发掘是一切考古发现的前提。当考古基本上是考古学家的考古课时,考古可以说是“铲天书”,试图从那些破碎的陶片和废弃的遗址中揭示历史的细微之处。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溯源工程”,考古学日益发展成人文学的研究问题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的加入为考古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作为项目负责人,要把这些其他学科的资源聚集起来,并不容易。许多专家学者来自生物、化学、物理、遥感信息等学科。“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连院士都加入了。过去自然科学扮演的是加工材料的角色,比如碳十四测年。我们提供样品,他们提供数据。在大型综合探源工程研究中,考古学应与自然学科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发掘计划的设定,取样方法,取样标本的选取等等。需要科技考古学家更深入的参与。他们应该亲自去现场了解这些样本与遗址、遗迹的关系,勾勒出数据与人、社会的关系,加强样本背后的信息解读。”王伟说。

科技助力考古,也为考古工作者增加了新的视角和一双“眼睛”。让王伟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锶同位素的研究。

通过分析人骨中的锶同位素含量,科技考古学家可以判断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是否在同一个地方,并据此推断他是本地人口还是外来移民。当这项技术应用于二里头遗址研究时,考古学家发现二里头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外来人口聚集于此,证明了二里头的“都城”地位。

多学科加入探源工程,科技手段拓展考古深度和广度。这种大型学术项目联合研究的模式,也为研究和解释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多角度的认知方法。最后,探源工程形成了一种认识,即在5000多年前,一些文明快速发展的地区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古代文明)。

中国考古学家的新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 《中国考古大会》 《中国国宝大会》等综艺节目的火爆,以及《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媒体也在探索和尝试“让文物活起来”。这也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bc03abb6dee28c3b7c1fff5d243a85a2.jpg王伟做客《只此青绿》评论员。(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去,我们的考古人员主要进行考古发掘,但现在,人民的需求也对我们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有责任和使命用人民喜欢的方式表达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王伟说。

考古如何走向大众,技术是桥梁,但也需要考古工作者观念的改变。2022年“两会”上,王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公园。他希望打造一个规模和影响力堪比迪士尼、环球影城的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利用AR、VR等数字技术,再现远古神话、古代史传说、万年前水稻生产、远古先民生活的生活画面。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都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文明的‘脉动’,对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并向外界展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王伟还介绍,国内很多城市,如北京、成都、杭州、郑州等,都有热情和条件建设中华文明主题公园。“我们正在筹划中华文明第一个主题公园的落地,所以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把中华文明大型主题公园比作一艘航空母舰,那么中国各地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考古遗址公园就像一艘艘小船。从更“落地”的角度来看,“考古遗址公园是展示区域考古文化资源的良好基础。我们需要丰富和创新展览方式,或者让文物“活”起来。

对于现场考古发掘,王伟认为这是考古走近大众的好机会。目前我们的野外考古有完备的技术规定和手段,直播不会妨碍正常的考古发掘,但是对遗址本身的要求比较高。“现场考古的前提是遗址本身非常丰富,公众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三星堆,大家熟知的遗址,出土的新文物,历史文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可以相互联系。这样可以达到现场考古的理想效果。”

考古成果最终要为人民服务。

20年来,探源工程不断发表新的研究成果,考古学家从几千年前的遗址和遗物中,一点一滴地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细节。作为采购项目1-4期的负责人,如果采购项目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王伟认为采购项目中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还不够。目前,通过考古发掘,我们掌握了大量的遗址实物信息,但这些信息背后是怎样的古代社会图景,如何解读这些实物信息,如何清晰地解释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成路径,都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参与。

探源项目下一阶段有哪些努力?王伟介绍,目前,探源工程的范围仅限于3500年至5500年前。未来,研究人员将把历史轴线向前延伸到8000年前,地区也将从长江、黄河、辽河流域向东北、西南方向扩展。看看这些文明在与中原文明融合的过程中有什么路径,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古代边疆作用。

探源工程在梳理自身文明的同时,还将开展与其他文明的比较研究,从多个角度加深对中华文明本身的认识。

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了考古工作的重大意义。2022年5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溯源工程取得的成绩。可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考古工作的高度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考古学?“在这个思想激荡的大变革时代,考古揭示的成果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历史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对青少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探源工程已进入第五阶段,新一代考古学家已先行一步。考古学其实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但也继承了人文学科代代相传的传统。不再从事具体的考古研究,但王伟依然很忙。他说,“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探源工程的成果和考古成果。考古是人民的事业,最终也要为人民服务。溯源工程是为我们民族编纂家谱的一项事业。现在有很多关于考古和文化的纪录片深受观众喜爱。也希望未来能有一部纪录片,记录寻人工程走过的路。”(来源:“学习力”学习平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为中华民族修家谱专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已经被考古所证明。意义何在?对于证明中国传统的存在,见证中国的历史发展速度和进程,推动考古学的发展,改善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文化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为中华民族修家谱专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中华文明寻源工程简介“中华文明寻源工程”是继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国家支持的又一项结合多学科研究中国历史和古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首先,该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预先研究(2001-2003年)。在预研的基础上,2004年夏天,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溯源工程”正式启动。中原地区6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中心城市被纳入研究重点。分别是: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可能与“黄帝”有关;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传说中的“尧”时代时空重合;可能是河南登封的遗址,河南新密新寨遗址,可能是的住所,还有夏中后期都城河南洛阳的二里头遗址,郑州的顾大师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