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苏州文化遗址 苏州独墅湖西部考古发现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8 浏览:

“四川路桥苏州河北岸有一座宏伟的马蹄形建筑,几乎占据了苏州河展览面最长的一条边,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和好奇。钟楼上的两组雕塑,用生动的表情,‘告诉’我们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远处的辰光‘慢车马,长信’。”

上海历史研究者、文化策展人、“上海城市考古”文化项目创始人、《苏州河地名故事》作者徐明说:“从近百年前的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到今天仍在使用的最早、最大的邮政大楼,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以其傲人的姿态,包裹着历史的尘埃,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字体上海最早的邮政机构是海关。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最早的邮政其实是海关。1878年,上海江海关在原有邮政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邮政,并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江海关书信厅。两年后,更名为江海海关总署,后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

5977d50854e06e02f246d2e59a1137b1.jpg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已经是一个繁忙繁华的远东大都市,对邮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急需建设新的大楼。1922年,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在四川路桥北动工,1924年竣工。

不幸的是,这两个群体的原始雕塑被破坏了。幸好当时有个艺校学生偷了带石膏的模具。后来,在1999年上海邮政总局大楼翻修期间,根据石膏模具,人们有机会再次看到它们。

除了外观的华丽,楼内二楼的营业厅更是神韵十足。1200多平米的面积,宫殿式的弧形吊灯,像“奶油蛋糕”一样的粉绿色石膏板吊顶,精致的铜麦穗形装饰栏杆,依然透露着“远东第一厅”的气派。

9640a5d9f938de216584f3ac635829f3.jpg100年前,可以欣赏到“豪华”的江景。

把钟楼上的钟放回100年前,那时邮件是通过水路和火车运输的。由于建筑宏伟,占据了最佳的地理位置,当时负责全局的邮政局长只要拿着望远镜,就可以从建筑办公室的窗口俯瞰外滩专用邮政码头的邮船进出和邮件装卸作业,一切尽在掌握。

邮政与航运的功能相辅相成,也成为上海近代邮政特别发达的标志之一。

e1cbf04e4f56c5459966c1169bf3c286.jpg这栋楼其实有一两个漏洞。

1949年春,为保护大楼和邮局不受破坏,中共上海邮政局地下党支部领导的邮政工人主要采取劝返邮政工人投降的策略。最终,除了东墙留下一两个弹孔,上海邮局几乎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人民。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1915年的天津站邮政大楼和1922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邮政大楼并称为中国最大的三座邮政大楼,但后两座建筑已不复存在。

现在,这座建筑已成为中国仍在使用的建筑中最早、最大的邮政地标,成为上海乃至中国邮政史的见证。

海派追求

01 |上海邮政博物馆

虹口区苏州北路276号

如果说上海邮政总局大楼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邮政历史的百年发展,那么上海邮政博物馆则以丰富的史料和展品展示了邮政业的发展变化,也可以一窥上海过去的工作和生活。

02 |上海大厦

虹口区苏州北路20号

上海大厦位于“一江一河”的交汇处,与紧邻的外白渡桥一起,一直成为代表上海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大堂里的一架钢琴,英式酒吧里的一张老式斯诺克台,老式的手扶电梯,在现代堪称“老兵”,是上海大厦的三宝。

中国证券缪斯

最早的电话,最早的电灯,最早的自来水,最早的电影放映.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第一”都发生在这里。2018年底,中国证券博物馆在浦江宾馆揭牌,曾经的理查德酒店再次迎来新生。

04 |河畔建筑

虹口区苏州北路200号

1935年,这座“S”字形的河畔建筑在苏州河旁拔地而起,被称为“远东第一公寓”。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滨江楼成为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如今,重建后的河边建筑依然伫立在河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船只,景色独特。

05 |天后宫

静安区福建北路100号

在繁华的上海市区,有一座典型的江南古建筑,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规格最高的妈祖庙。2006年,残存的天后宫被保护性拆除。如今,它正被时间的尘埃慢慢拂去,原址“重现”,即将与公众见面。

图片编辑:邵静

本文图片:来源由主办方提供:作者:张云纳

苏州的文化遗址,苏州独墅湖西考古发现

2018-03-04苏州河历史文化是吴淞江上海段的别称。发源于东太湖,流经苏州的吴江市、吴中区、昆山市,以及上海的青浦、嘉定、闵行、普陀、长宁、静安、闸北、虹口、黄浦区,全长125公里,上海境内全长53.1公里。在古代,吴淞江作为释放太湖洪水的主要渠道,曾是上海最重要的枯水河道。其江面阔阔,浩浩荡荡,“深阔,可媲美千河”(宋代华侨语)。但北宋清朝时期,由于上游修建乌江长堤,吴淞河水源受阻。明朝永乐年间,夏元吉疏浚黄浦江为主流,疏导太湖来水,同时将吴淞河引至北方太仓的刘佳。于是,吴淞江越来越浅,逐渐让位于黄浦江。经过五个多世纪的演变,到了现代已经退化为一条宽度只有四五十米的普通支流。历史上,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和元明以来的上海老县城都是依托这条河流发展壮大起来的,得益于连接江南鱼米之乡、经吴淞口通达南北大洋的优越航运地位。鸦片战争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正是看到了这里连接江海的便利条件,于是蜂拥而至,在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划界、租地。此后不到半个世纪,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现代化浪潮中,上海这个江南小县城戏剧性地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那么,在城市现代化的起点150多年前,构筑这座国际大都市最初框架的苏州河是什么样子的呢?事实上,直到开埠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汇合处还是一片长满芦苇的荒滩。“秋风聚拢,芦苇稀疏,日落彩虹变紫”;周围是星罗棋布的村落,散落在“一片广阔的稻田平原,有无数的小河和湖泊”(1844年传教士罗当的信)。目前已知的近代最早的上海地图是《英国租界——平面图》(《英租界平面图》,皇家地理学会收藏,图二,《上海城市地图集成》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吴淞江在这张地图中已经被标注为苏州河,苏州河这个名字是近代初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他们只知道这条河可以通过苏州到达江南腹地。因此,当他们与上海道泰签订扩大租界的协议时,就称之为苏州河,这个名字也就逐渐流传开来。说到苏州河,就不得不说苏州河的桥了。从最早的1672年重建福建路上的三孔石门,到2008年祁连山南路大桥建成,从西到东约有30座桥梁,包括镇北路桥、大渡河桥、强家角人行桥、中山西路环桥到黄浦江上的外白渡桥。苏州河上的这座桥对一个小县城向大上海的扩张和网络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年,很多从江苏、安徽逃难过来的难民,先住在开桥,在河岸搭起棚户区。才走出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创了中国两岸的民族工业。从1847年到1848年,距离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划定英租界只有几年时间。当时英租界的城市发展一般局限在东起黄浦江、西至教会街(今江西中路)、北至苏州河滩、南至洋泾浜(今金陵东路)一带。当时租界里的小河河流很多,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几十座西式建筑主要聚集在黄浦江面向外滩的一侧,而租界北部的苏州河则是

根据图片,第一座桥,——井桥,已经出现在苏州河入黄浦口。这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人威尔斯在苏州河河口架设的一座木桥,因靠近河上的“外渡口”,又被称为“外渡口桥”。1906年改建为全钢桥——,即“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清国上海全图》具有出色的测量系统和优雅的涂装。图片真实地展现了同光当时苏州河的历史景观:当时河北北岸小河、河岸众多,河堤蜿蜒曲折,呈现出天然河流的特征,而南岸则是摆放整齐完整,给人的印象是街道井然有序,码头临水而立,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河上另外有——座桥,即乍浦桥,是美国圣公会主教(温惠康)在头摆渡处修建的浮桥。发表于1873年《清国上海全图》年,此桥改为木桥,当时国人称为“头白渡桥”。从此,上海也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轨道。苏州河大桥,从1672年最早完成重建福建路上的三孔石门,到2008年建成祁连山南路大桥,从镇北路桥、大渡河桥、强家角人行桥、中山西路环城路重叠桥,到黄浦江上的外白渡桥,共有30多座桥梁。苏州河上的这座桥对一个小县城向大上海的扩张和网络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年,很多从江苏、安徽逃难过来的难民,先住在开桥,在河岸搭起棚户区。才走出了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创了中国两岸的民族工业。苏州河,本名吴淞江,明代以前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明初,由于吴淞江淤积严重,时任户部部长的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侧的支流,分流太湖水,使黄浦江从复兴岛向北流至吴淞口注入长江。反而吴淞江成了支流,所以有“黄埔夺宋”之说。上海开埠后,上海人才把上海的吴淞江称为苏州河。苏州河历史空间大致分为“三段一线”,即东段的文化景观区、中段的仓储创意区和西段的湖西产业带和文化教育区。第一行是指苏州河上的“桥景”。其中,东部的“文化景观区”主要指河南路桥以东至苏州河下游的河口。因为这个地区曾经是英美租界最早的地区,也是最早最西化的地区,成为新上海的核心区。外滩源和北外滩居于其中,南面与外滩相连,东面是东外滩的延伸,与“浦西陆家嘴”遥相呼应。虽然与外滩相似,但该区域也以经典的西式建筑构成了“世界建筑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遗迹来看,外滩主要以金融和贸易为主,而该区域的功能则侧重于外交文化和生活服务。这一区域不仅成为整个外滩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滩文化观光的自然延伸。中段的“仓库创意区”是指河南路桥和恒丰路桥之间的区域。主要是因为当时一些银行和钱庄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这一带的仓库群,连同苏州河两岸的其他工业建筑,一直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上海产业转型,大量厂房和仓库被废弃。后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大量的厂房和仓库被拆除。经过媒体和学术界的呼吁或催促,在一些艺术家的倡导下,各种保护做法开始了。例如,1998年,台湾省

特别是昌化路附近,有一批有影响的企业,如阜新面粉厂、上海啤酒厂、沈心九厂、国内外棉纺织厂、上海造币厂等。近年来,沪西产业带所在的普陀区提出了建设苏州河文化走廊的战略,重点发展滨水休闲、创意产业和建设一系列工业博物馆。昔日衰落的产业带,如今生机勃勃。在苏州河西段,在众多工业区的喧嚣声中,有1879年创办的圣约翰大学(现华东政法大学),1924年创办的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圣约翰校区的建设横跨苏州河,夏季由一条美丽的里瓦里达河与苏州河相连。这两个校区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校园里挺立的欧式建筑仿佛在诉说着苏州河的沧桑。苏州河的保护不仅仅意味着全流域的管理和保护,更意味着产业的转型,衰落地区的复兴,从历史空间到文化空间的转变。20世纪初,当时的租界当局曾对苏州河、黄浦江、淀山湖的水质进行过测量,结果是苏州河水质排名第一。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州河开始被污染。建于1914年的闸北水厂位于恒丰路附近,以苏州河为水源,1928年不得不迁至龚俊路,改从黄浦江取水。1949年后,上海由消费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苏州滨江工业厂房更加密集,人口持续增长。据统计,到1996年,全区共有工厂企业1430家,沿海人口405万。到1978年,苏州河市区段全部黑臭。1998年8月,苏州河地区河道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奠基。当时上海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与欧美发达城市的河道污水处理经济水平相差甚远。目前,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已经完成,苏州河下游和黄浦江水质同步改善,支流水质与苏州河干流水质同步改善。苏州河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恢复。近年来,普陀区全面启动苏州河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由文化创意产业区、跨苏州河桥梁艺术改造工程、苏州河灯光绿化景观工程、水上巴士导航工程、博物馆建设工程等组成。长风片区曾是上海轻工企业的厂区,如今改造成高档商务楼宇,文化艺术博物馆与之毗邻,沿江生态绿地中的星火博物馆、游艇会、水上巴士码头星罗棋布,与横跨苏州河的虹桥交通枢纽中心遥相呼应。连老上海人都不知道,在上海西部的苏州河沿岸,还有这样一个散发着21世纪新气象的商圈。陆家嘴、虹桥商圈的出现,一度让上海人眼前一亮,但总给人一种繁华过后少了点什么的感觉。长风生态商务区的雏形,让人们明白了“生态”二字的含义。河湾、绿地、建筑的完美结合;办公、购物、休闲、文化氛围的和谐汇聚,使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到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融为一体的“理想小社会”。看看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筑:长风金融港、国风酒店、银辉名尊、华鸿投资、长江滨江广场、施耐德电气、亚太万豪酒店等等。有成龙电影艺术馆、长风视觉艺术馆,尤其是在建的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总投资20亿,集会议、展览、办公、商务、餐饮于一体,可承接各类国际会议、大型专业展览和高端

原英国领事馆外滩源1号建于1873年,是外滩现存最早的西式建筑。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乡村别墅,有门廊和阳台,两层雕花砖墙,四坡中国蝴蝶瓦屋顶。在郁郁葱葱的古树掩映下,在宽阔的草坪环绕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宁静、优雅和高贵。现在仍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抗击外敌的炮台遗址。前几年去看望同学的时候去过,但是走在里面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重建时,有识之士曾提议建外滩博物馆,展示开埠后第一次崛起于世界东方的上海儿女的足迹。可惜现在变成了金融家俱乐部,普通老百姓进不去。不过在圆明园路走一圈也不错,九龙一小块深色花岗岩铺面,一边是真光楼、蓝欣楼、YWCA大厦、安培洋行、光禄大剧院等八大经典建筑,东边是教堂、绿地、半岛酒店。想起当初矗立在这里的文慧大厦,为了恢复外滩源的原貌,把一栋只建了十年的几十层的建筑拆掉,可见当时政治家的魄力。不难看出,这一块将是上海最时尚、最优雅的街区,也将为苏州河文化注入一些财富。你看,优雅的步行街将城市绿地与沿街精美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你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景观环境,还可以感受到外滩源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比时髦的新世界更安静无味。四航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地址广福路117号。它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六层建筑,始建于1931年。它原是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四家银行共同投资的仓库,故称“四家银行”。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后,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400余名热血男儿,据守四行仓库,与进攻的日军激战四天四夜,共击毙日军200余人,击伤敌人无数。用血肉筑成的铜墙铁壁阻挡了日军的进攻,成功掩护了国民革命军第18师向西撤退。四行仓库也成为抗战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符号。经过岁月的洗礼,四排仓库的外面现在看起来很朴素,里面是一个展览馆,也是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河对岸是原阜新面粉公司的厂房和仓库。门牌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光复路423-433号几个大字。这座建筑很有特色。是一栋两三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清水红砖外墙,木柱,楼板。它非常漂亮。很多人喜欢从一楼走到六楼的西餐具厅。进入老仓库,好像进入只是参观。这现在是一个艺术公园,在这里你可以观看展览和表演。1912年,荣氏兄弟(荣、荣德生)在光复路423-433号合资创办了复新机器面粉一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紧缺,荣氏兄弟受益颇丰。到1921年,它已经发展到八个面粉厂。“军舰”牌是中国商标注册史上的第一个注册商标。这栋建筑位于苏州南路1307号,历史悠久,是上海黑社会大亨杜的私人仓库。该建筑是中国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遗产保护奖”的老仓库建筑。具有上海现代建筑的精髓,现被政府规划为南苏州河创意产业园,艺术气息浓厚,环境时尚古雅。现在一楼门面房有一家“骨瓷”店。里面环境优雅,东西也很漂亮,就是有点贵。但是很小家子气。喜欢的话进去看看也不错。”1929年,严

它就像一个时光老人,见证了上海的巨变:中国第一家煤气公司的诞生,八百壮士浴血奋战,“八一三事变”中的第四仓库,上海的解放与重生,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记录了苏州河的变迁。它承担着传承滨水文化的责任。现在,经过精心打造和改建的“李延青”英国文化创意园,将保留历史遗迹与融入现代人文景观,将历史与当下完美地融为一体。置身其中会给你的创意灵魂增添力量和灵感!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铆接桥,也是中国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入海口附近同一位置修建的第四座桥。因为地处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成为连接黄埔和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建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已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也是上海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1]在像上海这样飞速变化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自1908年竣工以来,外白渡桥已成为上海天际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滨江大厦位于(滨江大厦)。新沙宣洋行投资,共和洋行设计,沈心建筑厂建成,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朝南,现代主义风格。根据不规则的地形,平面布置成连续的“”形,既与沙迅洋行的首个英文字母相吻合,又解决了建筑位于东宽西窄的狭长地带,设计中难以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的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带有小窗户的墙壁形成了虚拟的对比。中间角落的顶部建有一座八角形的塔。墙体采用大型防火海绵砖。地下室有一个长15.5米、宽9米、深2.1米的恒温游泳池。楼前有大约150平方米的绿地。该楼是上海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公寓楼(被称为亚洲第一公寓),其“”平面设计别具一格。建筑四面临街,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是英美人和西班牙人租住。1945年后,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美国电影协会、广播电视中国电影公司、联合美国电影公司等美国电影公司都租用该公寓设立机构。大门口今天还挂着“E.D .”(新沙宣洋行伊利亚斯大卫沙逊的简称)。由于建筑的犹太背景,1938年,这里设立了上海犹太难民接待站。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滨江公寓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四川路桥北苏州路276号,前身为上海邮政总局。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之一,由协诚洋行于1922年设计,新丰基建筑厂承建。它建在原集美里地块上,于1924年11月完工。被列为当时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地址:虹口区天童路395号(1号入口)/虹口区苏州北路250号(2号入口,此门周日不开门)。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优秀建筑上海邮政大厦。它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追溯邮政事业的起源和发展。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由英国商人于1934年建造。1951年5月1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上海大厦”,现为五星级涉外饭店。浦江宾馆,原名理查德酒店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扩建为新古典主义的维多利亚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致可分为黄埔路大厦、金山路大厦、大明路大厦、中楼、交易大厅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在建筑结构上融为一体,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它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西方商人酒店,也是中国和远东最著名的酒店之一。虽然经历了15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保持着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历史痕迹。她像一座历史丰碑傲然挺立,折射出上海变迁的缩影。苏州的文化遗址,苏州独墅湖西考古发现

310107上海什么区?310107是上海普陀区身份证号码的前6位。

普陀区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西北部,南与长宁区、静安区接壤,东接闸北区,西接嘉定区,北接宝山区。它是上海市中心的西大堂,被誉为上海的“物资贸易中心”。沪宁、沪杭高铁在大型枢纽上海西站交汇。

区机关大院南北紧临沪宁高速,西南距虹桥机场8.4公里,东南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面积54.83平方公里。

普陀区商业繁荣,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资源优质。文物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革命史迹等。苏州河蜿蜒流过这一带,海岸线长达21公里,居上海各区之首。该区常住人口约113万。

历史和文化:

普陀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40余处,涵盖工业遗产、宗教建筑、文教建筑、民居豪宅、革命史迹等多种类型。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元代水闸遗址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普陀区苏州河畔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拥有中央造币厂旧址、阜新面粉厂、江苏陶器厂、上海啤酒厂、田丽氮肥厂等近20处工业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