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关于文保博物馆考古的六点建议“关于文保博物馆考古的六点建议”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6 浏览:

a89de5738d5dfe8d4f296ff4e4700016.jpg 105f6f3d2c2780f79d1747408544316c.jpg本文转自文化圈微信官方账号。

对两次文物会议提案的建议

文物保护

宋常委: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

博物馆和美术馆

王春法委员:在博物馆里感受中华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和新时代的铿锵有力的步伐。

马晓霖委员:文博人应该不断探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吴为山委员:加强线上展览,拓宽美术馆“打卡”新姿势。

梅绮代表:恪尽职守,继续为博物馆的发展建言献策。

考古方面:

潘璐委员:加强考古遗址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

宋常委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政协常委、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一直在调查的第一线。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的保护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都是她关心的话题。

143db756f099e3557d0c5f2ef4219ee8.jpg宋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形成了《关于加强革命文物、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的建议》。

2021年5月,宋跟随政协走进瑞金、杜愚、遵义等地的红色遗址和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聆听红军后代讲述革命故事,深深打动了她。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宋的一些问题。“一些纪念馆资金短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匮乏。革命文物的展示环境不够科学,不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同时,一些博物馆陈列的文物较少,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为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的保护利用,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宋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红色资源博物馆、纪念馆。同时,国家机关设立了收集革命文物的基金,将流散在民间的革命文物收集到博物馆、纪念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

“还要建立健全全国革命文物管理机构,统一指导革命文物的征集、保护、修复和展示工作,培养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保护利用人才。”宋对说:

作为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院长,宋十分关心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这也是她调研的重点。

"不可移动文物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生命特征."宋告诉记者,如何延长寿命是一个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了延长不可移动文物的寿命,对其进行修复是必然的,但如何修复,修复到什么程度,必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证,必须提出可行的科学方案。

宋举例说,在修复古代木构建筑时,既要研究古代建筑的木架、砖瓦等材料,也要弄清古代建筑的框架形式和砖石做法。在保护和修缮时,应尽可能保留古建筑的原始资料,在修缮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测,同时摸清古建筑的形制、风格、做法和技艺,使古建筑的修复不失去灵魂。

去年,宋发现山西省

“保护修复后,也要好好利用。”宋表示,建议主管部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修复后的不可移动文物以适当方式进行有效利用,而不是“锁起来”,真正满足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国家文物局李锐)

博物馆

王春法专员。

在博物馆里感受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新时代铿锵有力的脚步。

"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时,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我们要多建务实之言,多献睿智之策,多为人民谋福祉。

从建议考古发掘单位依法移交出土文物,到建议建立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文博人才培养机制;

从鼓励和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的建议,到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估体系的建议;

从建议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到建议加快制定博物馆法.

务实而高质量的提案也是王春法的“政绩”。

c67828df761be77c05e66cb2976e5bf6.jpg的提出背后不仅是深入的调研,更是基于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深刻思考。“希望通过政协这个大平台,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助力发展。”王春法说。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集、研究、展示和解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全国最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谈到国家博物馆的发展,王春法说,国家博物馆是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同步发展的。

“面对发展瓶颈和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挑战,郭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王春法坦率地说。

从重塑工作格局、再造流程重组组织、构建专题展示体系,到预约参观、优化游览路线、建设母婴室、铺设“爱心”坐垫、提供热饮,郭波实施的推广措施经过时间的考验,成效显著。

现已形成以基础展为基础,特展为骨干,临展为支撑的立体展览体系。其中,临展形成了主题展、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艺术展、国际交流展等八大系列。

据统计,仅2021年,郭波全年就举办了35场临时展览、7场专题展览和7场巡展。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满意: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展”等主题展览, 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叶巍——书法展”和“协同创新、自力更生:两弹一星——精神展”,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波澜壮阔历程和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依托馆藏资源,自主策划推出“科技的力量”、“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等专题展览,形成统一、完整、生动的中国文化物化话语表达立体体系。展览继续进行,好评如潮。

艺术为民——刘文熙艺术展无声的诗——艺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精神史诗时代之光——艺术展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梅兰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等一系列经典艺术展,与当地文博机构合作,举办了“道元祁鸣——浙江上善文化考古特展”、“觉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内蒙古文物特展3354“龙门遗址展3354山西河津窑考古成果展”……”这些展览都提倡“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王春法介绍,同时,我们还提倡个性化展览,与当地博物馆合作,策划“《红楼梦》文化展”等展览在各地展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既宽泛又微妙。

“郭波在收藏和展示上坚持最高标准,体现国家高度;在观众服务上坚持最高标准,体现人性温度,也是合理的。”王春法表示,郭波始终把观众放在心上,在不断深化展览服务的同时,对馆内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综合利用,不断提升观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和营养,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慰藉,让人们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挑战。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共享——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在国内外文化艺术界引起热烈反响。2020年9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以“携手——我们与你同在”为主题的全球博物馆藏品展圆满落幕。活动中,来自15个国家的16位国家博物馆馆长通过在线接力的方式讲述了博物馆的收藏特色,阐释了文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今年,结合中外文化旅游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将举办‘意大利:一个民族的起源’等不同形式的国际交流展览。”王春法透露,同时还将继续举办“全球博物馆藏品展线上接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精品展览的全球推广也将适时启动。

“一系列展览,如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展览,闽台艺术展,新时代考古成果展,郭波宝宝成果展和捐赠展,也计划在2022年与观众见面。”王春法希望观众多来郭波,多看展览,感受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新时代的强大步伐。(国家文物局官员许巍李秀)

马晓霖委员:文博人应该不断探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晓霖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分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的经验和思考。

ea289ad154649c36542473696de7c77f.jpg马晓霖说,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文化创意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足以看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强烈需求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这也促使我们文博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跨界的方式,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马晓霖总结说,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深挖内涵,让文物“潮”起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就是把考古代表的传统和盲盒所象征的时尚结合起来。两种火花的结合,让大家发现文物带来的惊喜感、带入感和满足感,激活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感。”马晓霖举例说。

二是创新表达,让文物“活”起来。“《唐宫夜宴》从展出的文物中获得灵感,让一批彩陶俑‘走出’博物馆,变成栩栩如生的唐宫少女,还原并激活历史场景,瞬间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让很多网友惊呼原来古老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如此时尚。”马晓霖说。

三是赋能科技“移动”文物。新技术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变得真实可感。新媒体也让文化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力度传播出去,形成网络顶流,引起大众围观。去年,河南卫视中国节系列节目连续开播,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河南的文化魅力。河南将继续利用好丰富的文物资源,让更多沉睡千年的历史场景生动再现。

“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文物将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将更加生动的姿态转化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从‘火’上升到‘潮’的不仅仅是文物和传统文化,还有我们心中涌现出来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马晓霖说。(徐秀丽国家文物局官员魏)

吴为山专员。

加强线上展览,拓宽美术馆“打卡”新姿势。

近日,《人民日报》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揭秘美术馆如何在发展中突围。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拓展精品展览和网上展览,满足观众需求。

人民网: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展览需求?

吴为山: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中国美术馆每天的人流量限制在1800人,目前不能增加这个数字。同时我们也有很多互补的方法,比如通过网上展览满足群众的需求。

如何加强线上展览?我觉得可以和各大媒体平台合作:和电视台合作,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展厅”;与报纸合作,一份报纸就是一个“展厅”;在与网站的合作中,一部手机就是一个“展厅”。目前,中国美术馆还在微信官方账号、短视频平台等自媒体推出了《美时美刻》 《美轮美奂》等栏目,定期、不定期推出艺术作品供观众在线“观展”。

人民网:中国美术馆如何拓宽精品展览的内容?

吴为山: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在积极扩大国际优秀艺术作品收藏的同时,也为许多优秀的外国艺术家举办了展览,如法国著名艺术家Pierre Caron,以及刚刚举办的北京国际双年展,有1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参展。

在拓展展览内容方面,涉及民间艺术、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包括现代艺术,中国美术馆都在不断推广。因为展览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到目前为止,中国美术馆平均每年有90场展览。即使在去年,也有80多个展览。我们将继续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我们应该加强对各种绘画的再研究。

借助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平台,加强全民审美教育。

人民网:今年你给全国人大带来了哪些提案?

吴为山:受冬奥会和残奥会的启发

同时以美国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全民美育应该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并重。在学校层面,在推进美术教材出版、丰富美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社会层面,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剧院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应该与学校联手,成为美育课堂,形成全国性的美育体系。还要重视引导群众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强化社区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比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要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服务和引导“家门口”的群众。

人民网:中国美术馆在全民美育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是中国最高的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馆,首先要做好引领,这有几个方面。

首先,从展览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展示当代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展示我们历史的巅峰,时代的巅峰,高原上著名艺术家的杰作,对当代艺术创作,特别是对藏品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孵化和展示,会有很大的启发。

第二,开展一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邀请知名艺术家到美术馆做各种讲座。

第三,引领当今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艺术家,自觉为英雄劳模画像,为时代谋生。

第四,积极与国际艺术同行交流,让他们了解中国艺术的故事,让他们的精彩创作为中国艺术界所需要。(人民网)

齐眉众议员

履行职责,继续为博物馆发展建言献策。

“履职以来,作为一名来自博物馆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以往提交的议案和建议大多围绕文化领域的主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尽我所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博物馆建设、古城保护、青少年教育等。”谈及自己的演出经历,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研究员梅绮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梅绮也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为人民发声。比如今年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建议》(涉及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关于解决老年人住院困难和护理问题的建议》。

近年来,梅绮在履职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意见。每年都会对之前的提案和建议进行整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相关议案和建议的落实情况,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

“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答复,进一步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梅绮非常高兴。

与此同时,梅绮继续关注和发现新问题,特别是典型的和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她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新的提案和建议,架起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梅绮上任以来,私人博物馆的发展也一直是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建设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纪录博物馆5788个,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1224个。”一串数字,梅绮如获至宝。“这离不开国家发展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1年九部门联合发布075

与此同时,博物馆城市的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兴起。2020年,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号,明确了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意见,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共建管理博物馆。

"从相关政策来看,国家鼓励民营博物馆的发展."梅绮说,但总体而言,在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中,民营博物馆的筹建和发展仍显得有些薄弱。

梅绮建议,完善民间藏品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对民间博物馆的筹建给予优惠政策。

“虽然大部分民间藏家的收藏范围广、种类全、数量多,但还是无力建博物馆。”梅绮说,主要是落实不了博物馆的土地、运营费用和管理人员。因此,期待政府在相关政策、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私人藏家将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藏品和特长优势,借助企业赞助,三方共商、共建、共享,探索一条可行的私人博物馆筹建之路,开创私人博物馆建设发展新模式。

关于民间藏品的整理和专业提升,梅绮建议,政府应给予相关支持,提供专业人员参与民间藏品的整理、研究和鉴定,以提高民间藏品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民间藏品的作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利用,为私人博物馆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并使民间藏品与社会共享,为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国家文物局徐秀丽)

考古学

潘璐专员

加强考古遗址文物保护

“众所周知,考古现场出土或出水的一些文物,由于暴露环境(温湿度、光线、紫外线、含氧量、污染物等)的突然变化,会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而一些脆弱的文物和复杂的遗迹,如果不及时处理和安全提取,往往会消失不见。”长期从事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潘璐告诉记者。

“据统计,目前我国考古遗址缺乏文物保护人员,对考古遗址保护重视不够,遗址部分文物信息已经丢失。”潘璐遗憾地说,此外,考古发掘现场涉及水下、南方潮湿地区、北方干燥地区等各种复杂考古环境,出土了大量旧石器、新石器、历史时期各种质地的珍贵文物。这些因素使得遗址保护需要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

潘璐认为,大多数文物保护工作者主要从事室内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处理考古遗址保护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此外,考古发掘现场使用的材料、技术和设备与实验室中的文物保护是不同的。目前考古发掘现场所需的材料和技术设备还比较缺乏,需要相应的研发。

为此,潘璐建议,对于重大考古遗址,应成立国家、省、市考古遗址保护合作领导小组、专家组和项目组,形成必要的机制,合理调动国家和省、市专业专家和保护修复人员。通过总结海昏侯、三星堆等重大考古项目中考古与保护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探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文物保护体制和机制

“加强与考古学科的深度融合,明确现场保护是考古发掘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将现场保护的行为纳入考古发掘的必要制度。保护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预判,全程参与,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标准化应用体系非常重要。”潘璐说,还要加大考古遗址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研发支持力度,深入分析研究现场保护理念和对策,系统评估和改进传统材料和方法,试验、应用和推广新材料和新方法,逐步建立我国各类考古遗址文物保护技术标准和体系。

潘璐认为,“相关专业院校应开设考古遗址文物保护课程,明确考古遗址保护的特殊性、主要内容、具体材料和技术装备,引导学生明确考古遗址保护的重要性、责任和义务。定期举办在职和其他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培训班,推广现场保护方法、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应用,逐步培养相对稳定的现场保护技术力量队伍。”

“对于一些重要的考古项目和文物脆弱的遗址,在申请考古发掘项目时,要充分评估现场保护的需求,在考古发掘经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确保考古遗址的文物和遗迹得到有效及时的保护。”潘璐补充道。(国家文物局官网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