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衡阳历史文化变迁调查报告 衡阳文化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6 浏览:

张长元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拓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当地人民休养生息和长期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历史文化指的是后者。历史文化在演变过程中往往会留下一些物证或“痕迹”,这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正如梁启超老师所说,“谁是历史学家?描述人类社会的连续活动,查其总成绩,找其因果关系,对现代普通人的活动也是一种借鉴。”因此,系统地总结和研究衡阳的历史文化及其变迁,可以为我市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借鉴”,也是我市申请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拟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衡阳的历史文化变迁进行梳理,并基于时间轴绘制衡阳历史文化变迁图。叙事方法是:以史前文化、传说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为经典,以重要历史事件为纬度。我是一个穷书生,难免窥一斑而见全豹。请批评指正!

一、史前文化:从三苗先民到古越人

概述。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文化属于人类。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产生以来就有文化了。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之前的人类文化,也指有文字之前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史前时期一般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的一个时区概念。前者约在300万年至1万年前,后者始于1万年前,止于5000年至2000年前。一般认为,尧舜禹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500-4000年。中国文明历史悠久。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它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随着马家浜遗址(1959年在嘉兴南湖乡发掘)和河姆渡遗址(1973年在浙江余姚市发掘)的发掘,提出了长江文明的概念,认为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湖南彭头山遗址的发掘(1988年发掘,位于湖南澧县澧阳平原中部),可能会把长江文明再往前推1000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水稻,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水稻种植。蓬头山文化被初步认定为长江文明中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随着长江流域考古科学的进步和时间的推移,“黄河文明就是中华文明”的教条被推翻,历史学家认为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一样,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在史前时期,我们衡阳地区有祖先吗?最早的「衡阳人」是谁?

最早的衡阳人是三庙人。三苗,又名“苗人”、“幽苗”,是从黄帝到姚舜禹的古代部落的传说名称,被称为国名。也有人认为:苗族也是人;三苗人是古代“满、苗、那满”的原始部落。据杜佑《通典》:三苗“其国近衡山”,“今长沙、衡阳诸县,皆三苗之地”。还有,《战国策魏策》:“以前有三个苗家,左有栗鹏的浪,右有洞庭的水,南有文山,北有衡山。”因此,三庙人应该是横岩的远祖

那么,三苗人是当地的土著部落吗?不,我是被赶到这里的。据《史记五帝本纪》:“江淮荆州三苗数乱,故顺贵为帝,请于幽墓合力改北帝;让欢喜去崇山变成蛮子;移三苗三危以变西戎;我在玉山蹲着要变成外国人。”三险,地名和学术解释不同,但都在黄河以北。实际上,三苗部落大多南迁,越过南岭,到达现在的两广地区。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昔尧降舜于天下,三苗王若不从,帝杀之。有苗的人造反入南海,成了三苗国。”之后三苗集团越来越强大,中原的华夏部落多次征服三苗,舜帝也“采苗而死”:“(舜)南巡狩猎,崩于苍梧之野,为零陵葬于江南九岐。”(《史记五帝本纪》)可以看出,三苗的年代与姚舜禹大致相同。

上述记载得到了衡阳考古发掘的证实: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掘了耒阳高贝村遗址、鲁青宝塔遗址、何家山遗址、衡东县大张桥遗址、衡阳县金山岭遗址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说明6000多年前三苗先民在衡阳繁衍生息,三苗部落从渔猎到农耕,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衡阳三苗人的“民族”是古越人。尧舜禹之际,衡阳土著三苗进入氏族部落联盟。那么,他们属于哪个“宗族”,他们的“国籍”是什么?《汉书地理志》:“从足尖到会场,有七八千里,有几百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种姓。”文化学者孟对百越族群作了考证:“百越族群大致可分为吴越(包括东瓯、闽越)、南越、西欧、洛越。”民族史专家林在《中国民族史百越系》一书中说:“百越的居住区域很广,占据了中国的东南和南方,现在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越南或安徽、湖南等省。南越之地在今广东,北至湖南长沙。”据此,衡阳地区的先民就是“南越人”。怎么证明?一是出土文物的特点,二是考古发掘的墓葬制度。衡阳周子头遗址出土了大量印有云雷纹和方格图案的硬质陶器,是越文化的重要标志。从湖南越人墓葬来看,大多是东西向的,正向的不多,和广西越人古墓很像。衡阳市珠晖区五马归古槽附近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启东小米山、衡阳县宝须河、耒阳市皂市等地发掘的墓葬都属于这一地区。2009年5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零陵区召开新闻发布会。考古学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说:零陵区王子刚商周遗址考古发掘后,证明该遗址时间跨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是迄今为止湖南境内最早的百越人生活遗址和文物。这也说明生活在湘南的人是古越人。

二、传奇时代:斑驳而华丽的故事

概述。传说时代又称神话时代,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是谁?众说纷纭。一个是:黄三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都是口耳相传,变成了童话和传说。“神话不是历史,但它可能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中优秀片段的记录。(简伯赞《中国史纲》)“中国神话可以

王宇石碑的故事。相传王宇碑上刻有奇怪的古篆字,分9行,共77字。字体奇特而古老,像一只卷曲的蝌蚪,难以破译。此碑首次发现于恒山勾楼峰,故又称万字碑。它与黄帝陵、颜地陵一起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关于渝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两种学说,即石刻碑文说、立碑立德说等。两种学说都与恒山有关。《湖南通史古代卷》记载:大禹治水,南至苍梧,过南岳,登恒山,在此杀白马祭天,吼天,梦绣童子,授金建玉文,禹依言治水,并刻石标志。第二,十三年治水,于不顾家,却失败了。最后来到南岳恒山,梦见了苍水使者。在仙翁的指导下,他获得了金灿灿的竹简和玉器,疏浚了包括祥子李源在内的九条河流,住进了大海。衡阳的先辈们感激涕零,想立碑为余记功。于再三谦让,最后下令:“我拿到了金竹简,玉玺,洪水终于平息了。这个碑还是用的剧本的剧本。”纪念碑竖立起来了,但是人们认不出来了。

火神祝融的故事。谁是瓦肯人?在中国文化中,主要有两个学派:陆(yn)伯和祝融。相传原始社会五帝长子帝喾,在帝喾取代列文的颛顼为王后,被封为“火正”。火是官职,钻木取火的发明者是隋仁,他的墓也在商丘。2009年2月16日,商丘市睢阳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火文化之乡”。此前,2005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十运会火种取自南京、北京、商丘的火神台。

事实上,关于火神祝融的传说不仅见于古籍,而且在民间流传更广。0755年至79000年,二十九年,蔡曰:“故有五行之官,指五官,列为姓,封为主,拜为君神。社会已经拜了五次了,不管是尊重还是服务。木是说句芒,火是说祝融……”杜注:“是,官是也。”《左传》年,楚的祖先被搜索如下:“楚的祖先来自列文皇帝。莱文是黄帝的孙子,昌邑的儿子。莱文生,名为书章,书章生。以李为帝,以为荣,住在火里。非常有功,能轻入天下,皇帝叫朱荣。共工作乱,皇帝的名声使他更加关注梨竹。帝取庚寅日,以罚李,弟以李为重,后归火政,成了祝融。”朱融不仅是火神,还是楚人的祖先。南宋罗比编的《史记楚世家》说:“愿背姓氏,愿祝融姓氏和谐。用火,赤帝,后来消防官这么想。已治百年,葬于恒山之孙,名曰朱荣丰。”在恒山山顶上,有朱容寺,在它下面是朱容墓。祭祀火神祝融的民间活动,如“元宵节”、“龙舟节”、“搬火”等,流传至今,蓬勃发展。朱荣是什么样的人?《路氏》年,说“南中朱融为面兽,骑二龙。”如果说火神坎伯的火起源于钻木取火,那么敲击石头取火的发明者就是朱融,其故事载于《山海经海外南经》。根据考古证据,敲击石头取火比钻木取火更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神农创雷故事。《山海经大荒西经》年:神农,姓蒋。母亲说,女子登上。你家有个女儿。为了小公主。感龙而生炎帝。比姜水还长的牛头。因为我以为我的姓是。霍德国王。因此,颜地。火当官。教千人,要以木为器,以揉木为雷,以雷为器。开始教种田。故称神农。”《史记补三皇本纪》说:“包家不造,神农家造,以木为棺,以木擦为棺,以教天下,盖诸益。”此外,卷《周易系辞下传》载有四句语录,《绛史》:“神农之时,下粟。神农耕植,耕为斧,锄为雷,耕为草。然后五谷会有所帮助,果实会被藏起来。”在《周书》的序言中,贾思勰也提到“神农号是为了造福世界而建造的。”神农的伟大发明为人类社会从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耒阳也因炎帝创造雷的地方而得名。从古至今,耒阳人对神农创造雷充满了无限感激。建神农寺祭祀,祭拜“神农章”,祭祀民间锄耕,尝新节(吃新谷),卷香灯,已成风俗。

三、夏商周:华夏文化在中原的南传与古越文化的交融。

概述。按照《齐民要术》,夏始于公元前2224年,西周止于公元前771年,夏商周共持续了1454年。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原中华文化南传与衡阳古越文化交融的时期。

夏朝(约公元前2224- 1766年)。历经17个国王,448年。因为三苗的祖先经常反对中原,姚舜禹几代人都没有停止征服他们。终于在时期,于对三苗发动了大规模的远征,经过70天的战争,打败了苗部,迫使三苗部落继续南迁。长期战乱迁徙的过程,其实就是华夏文化在中原逐渐传播,南蛮文化交融的过程。据《夏商周年表》、《尚书禹贡》记载,《禹》中荆州向夏朝进贡的物品中有一些产于岭南的土特产,三苗最早被认为是“五刑”,后被华夏人吸收,创制为“五刑”。这说明两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已经开始相遇和融合。

商朝(约公元前1776-1122年)。17世纪共有31位国王,历时约654年。《史记夏本纪》说:“封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趾,后静都。”这说明商人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衡阳应该包括在内。商代是青铜器的全盛时期,青铜器的技术高度发达。慕斯武丁,体重875公斤。各种青铜器兼顾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除了殷墟,北方和长江流域各地都出土了青铜器。可以说青铜文化是商代的代表性文化。在衡阳,出土的青铜器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商代的铜牛像,做工精美,造型优美,青铜器的形制与中原的一样。这说明古越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原文化。

西周(公元前771年)。用了351年传第13世王。这一时期,衡阳地区的民族文化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中原中华文化的印记。江洲遗址(位于常宁市水口山镇周晓村)发现了西周时期印刷的硬陶窑址群、西周时期的青铜冶铸作坊遗址、西周时期的高级大聚落遗存,是迄今为止湖南最宏伟的西周古城。

中国文化在中原的南传,给古越人民带来了先进的事业,促进了发展

概述。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持续了992年。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都属于历史名称。前者因《鲁国纪年》《淮南子泰族训》而得名,后者因这一时期各国间勾心斗角连绵不绝而被后人称为“战国”。该理论源于西汉刘向编撰的《春秋》。楚国在春秋时期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向北的扩张竞争中逐渐接受了中华文化,成为“加冕之国”;在向南扩张的竞争中,构建了“楚文化圈”,衡阳楚文化逐渐形成。

衡阳成为楚国的领土,被定为“庞义”。商朝末期,楚人的领袖熊欢帮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消灭了商朝,成了一位英雄。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蒯雄的曾孙熊逸为子爵,建立了楚国。楚、熊去病时期,西征伐,东攻阳岳。春秋初期,楚国大举进攻蛮夷,楚武王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师”。衡阳地区的蛮族被纳入楚国的版图。《战国策》云:“楚国是天下强国;王,天下贤明之王。西有榆中、吴军,东有周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浔塞、富阳。”衡阳无疑是楚。

由于衡阳地处楚国南部,战略地位更为重要。往南,可以连接两广;向北,可以到达中原。为了加强对南疆的统治,楚国在这里设立了一个行政机构,叫做“庞义”。关于庞的所在地,《史记苏秦列传》说:“庞和长沙是粟的产地,而是木材和木材的产地。这个城市靠近长沙,谭和横泾。越刺探兵进西天五节,四城不准北上进贡楚都。"战国时,雍、陈、恒、谭、岳、鄂、蒋、洪、饶在东南,属楚。"杨宽《史记正义》说:“庞现在湖南衡阳。”从这个角度来看,庞义应该位于今天的衡阳市附近。

楚文化的形成。在被征服的南方地区,楚国没有吞并和消灭它,而是设立郡县制来管理它。通过监视、移民、发展经济、民族迁徙和杂居,当地的政治和文化逐渐被“同化”为楚国的政治文化。有人认为,西周时期,周朝王室强盛,楚国仍自称“蛮夷楚”。春秋以后,随着楚国的北进,特别是楚国吞并汉水、淮水流域的大量华夏诸侯国后,吸收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在其影响下逐渐成为“冠之国”。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完全融入中国文化。但也有人认为楚文化是介于华夏文化和那蛮文化之间的特殊文化。当然,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关注衡阳当地苗族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有两种观点:一是衡阳苗族文化是楚文化的主要源头。这种观点认为,楚国作为北方国家之一,在南迁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南方地区的本土文化,使楚文化构建了“西周夷,春秋夏夷”的特殊地域文化,楚文化流淌着满苗文化的血液。另一种说法是,楚文化的主流是华夏文化,支流是曼妙文化。原因是姓糜的楚人起源于黄河下游的诸戎部落群,姓舒的楚人起源于长江中游的三庙部落群。前者是楚文化的主流,后者是其支流。二者的结合实际上是黄河楚文化结合的产物

衡阳市渣江镇赤石古墓葬发掘简报(1986年)。古墓葬分布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墓葬密集。从春秋到东汉,已经清理了100多座古墓。铜镜、铜带钩、陶鼎、陶墩、陶罐等。是从战国时期的墓中出土的。有陶鼎、陶盒、陶罐、泥金饼等。其中春秋时期的动物纹抬梁,纹理清晰,造型典雅,说明当时有较高的铸铜技术。不考虑调梁的起源,说明当时的文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那么,衡阳的苗族文化是如何融入楚文化的呢?根据文化交流中的“势能差”原理,一种较先进的文化往往会自然地向欠发达地区渗透和传播。我们认为,自楚武王“大启蒙”以来,弱小的苗族文化自然受到了强大的楚文化的浸润,如血溶于水,血还在,血却没了。

动词(verb的缩写)秦汉:政治地理视野中的文化发展

概述。秦汉时期在中国统称为秦汉统一时期,共包括424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第一次完成了中国的真正统一。秦将全国疆域划分为36郡,其后又划分为41郡。南接武陵以南之地,桂林、南海、项峻所在地,衡阳属桂林郡;在后来的县治变迁中,衡阳先后隶属长沙县和衡山县。中国历史上在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汉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后来的历史学家也称之为汉朝。汉朝基本延续了秦制,史称“汉承秦制”。陵县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它是忠武后国的首都,也是衡阳市的发源地。东汉末年,衡阳属湘东县,现衡阳市、衡南县、衡东县均属其管辖。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如果说秦汉以前,衡阳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本土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外来民族文化的交融,那么它就是演变而来的。那么,从此衡阳被纳入统一的国家版图,其文化演变必然被涂上政治地理的色彩:建城使衡阳成为湘南的行政中心;文化逐渐“中国化”;与国家政治中心日益密切的联系,催生了酒文化、鹅文化、蔡侯纸文化。交通枢纽的地位促进了衡阳文化的“中国化”。秦始皇完成北方中原各国统一后,武陵以南的百越并没有纳入秦朝的统治。武陵,又名南陵,主要包括岳城岭、孟珠岭、都庞岭、骑天岭、大峪岭。它横跨湖南、江西和广东之间,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秦始皇在征服南越的过程中,修建了灵渠,将湘江上游的潇水与珠江水系的北江支流连接起来,运送粮草十分方便,从而连接了中原与岭南,衡阳是其水路交通枢纽。继灵渠发掘之后,西汉皇帝又开辟了一条经武陵通往番禺的通道,东汉又开辟了两条通往南越的通道,分别是零陵交道和贵阳交道。衡阳已成为陆路交通枢纽。水陆交通的繁荣,无疑会促进衡阳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祁阳大中桥广福村东北,地窖中发现汉代钱币,出土铜钱110余公斤,其中西汉铜钱半文。在仙女山、梅塘、启东、大部分

城市的建设使衡阳成为湘南的行政中心。秦国灭六国后,全国都设了郡。《水镜注》记载:“秦灭楚,立长沙郡。”据《战国史》,秦在长沙县设湖南、洛阳、益阳、阴山、零陵、衡山、雷、桂阳等县。其中零陵辖今永州大部分地区;贵阳辖今贵阳、郴州;雷县辖耒阳县、长宁县;据考证,衡山县的“衡山”就是今天南岳的衡山,而不是安徽的霍山。汉朝继承了秦制。陵县于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设在衡阳,为钟吾后国都城,辖衡阳市、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茶陵县、炎陵县及株洲县南部。东汉末年(至隋朝),属湘东郡治。自衡阳设立陵县以来,衡阳兴起了一大批城镇,成为湘南的行政中心。到东晋末年,湘东县并入林正县,由衡阳市湘江西岸的县(据说是曹金桥治县)管辖,这应该算是后来衡阳市的雏形了。这当然是后话了。

酒成为贡品,让酒文化永载史册。羌酒因产于衡阳郊外的棉湖而得名,是棉湖酒的民间简称。《长沙府志》年:“陵县有菱湖,湖中有洲。各大洲的居民互相送钱,酒很美,叫灵酒。”这种酒始于西汉,盛于三国。历代都以贡酒闻名。公元280年,司马燕建立西晋,举行开国大典,将九九推荐到太庙作为国酒,祭祀祖先,犒赏百姓。晋代张载写《水经注卷三十七》,开同类之先河。此后,古代有300多首赞美酒的诗,酒香浸浮人的诗句传遍天下,也促进了衡阳酒业的发展。据民国二十四年《酃酒赋》年上海版记载,清末民初衡阳市共有酿酒作坊179家,年产酒3.26万吨。衡阳市的酒店遍布大街小巷,有“草桥百酒”的美誉。

《中国实业杂志》对红岩的赞美让衡阳雁城名声大噪。“去年春天,秋吉很温暖。南有衡阳,北有雁栖雁门。”这是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西京赋》写的一首诗,也是最早把衡阳和红岩联系起来的一首诗。《西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为《东京赋》,表面是对长安繁华的描述,内里是对社会奢靡之风的讽刺。因为《二京赋》的名气,衡阳以南来北往的大雁为世人所熟知,为历代诗人所称道。当时《二京赋》所蕴含的政治寓意,不经意间推开了大研文化的门窗,大研南翔的栖息地是3354衡阳,成为了大研文化的故乡。衡阳颜回峰、来雁塔、雁峰烟雨、平沙——等风景如画的地方,变成了诗人、画家、音乐家的诗词、泼墨、笔记,寄托着他们无尽的思乡之情、对朋友无尽的思念、高昂的爱国志向和对团队精神的赞美。大雁是百鸟之冠,是仁义礼智信之灵。这也许就是雁文化对衡阳人无私的馈赠,成为其传统的精神食粮。

“蔡侯纸”的发明使衡阳成为纸文化的发源地。“蔡侯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书写纸,又称蔡氏造纸法,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121)字仲晶,东汉桂阳县耒阳人。汉高祖永平,末年入宫任职,漳河二年(公元88年)升任中常侍,兼任方上令。方上是负责宫殿制造业的机构。“方上剑”是方上制造的剑,后来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蔡伦总结了过去人们的造纸经验,并对其工艺进行了创新,制成了《蔡侯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呈献给皇帝。由于他的赞扬,皇帝下令世界使用和推广其造纸方法。从此,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中亚、西欧传到了全世界,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耒阳人对这位“纸圣”仍怀有极大的崇敬之情,包括蔡伦纸博物馆和蔡伦纪念公园,公园内有蔡子池、怀圣台、蔡侯祠、蔡伦墓、碑廊,还有现场演示的手工造纸作坊。

六、魏晋隋唐:宗教、地方志、诗歌、古窑文化的发展。

概述。东汉王朝灭亡后,从三国到晋朝的时期称为魏晋时期(220-420)。三国时期,衡阳属于吴国。金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衡阳地区属于其中。南北朝时期(420-589),衡阳属南朝,历经宋、齐、梁、陈。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政权更迭频繁,长达370年。玄学兴起,魏晋时期盛行,儒家思想弱化,思想自由开放,但在文学、思想、艺术、书法、音乐方面却诞生了很多有影响的人。晋代以来,道教兴盛,佛教传入,宗教文化占据重要地位。此时的衡阳南岳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之一,佛道住一座山,是一个宗教文化兴盛的时期。随着地方志的兴起,衡阳和南岳成为地方志的重点,地方志文化也日益发展。隋唐时期(581-907),衡阳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空前发展。四百多年来,衡阳作为南粤北越的咽喉,南岳作为五岳之一、佛道圣地,与商贾、使者、官员、僧人、文人墨客往来不断,品酒、游城、观雁峰烟雨、观祝融风云、游道观,留下了许多碑文、游记、诗词,诗词文化灿烂辉煌。

南岳宗教文化的繁荣。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殊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它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范围而异于其他文化;同时也往往是人类群体最直接或最普遍的文化形态或载体。五岳中,南岳佛教与道教独居一山,道、佛、儒和谐相处,共存共荣,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道教于东汉末年传入湖南,尚清派创始人魏是第一个在南岳传播道教的人。晋代,上清派创始人魏夫人为避乱,留在南岳,在此求学,并教导弟子。83岁时,唐朝的颜真卿曾立碑记录她的事迹。后称其为“紫虚元真阁”,宋称其为“道观”。唐朝一代司马成镇从海上到开元南岳,与九真成婚,北游。宰相张九龄多次登门拜访,玄宗封为正一老师。至宋代,南越道教兴盛一时,明清衰落。南岳是中国道教圣地,有道教第三洞(水帘洞)36洞,蓝宝石坛24福地72福地,光明殿25福地,洞灵源26福地。佛教传入南越比道教晚,大约在南朝梁时期。作为一名僧人,海印大师是第一个进入南岳的人,他在那里推广佛教,慧思大师也“从北方来加入易大师”。后来,慧海和Xi敦实相继来了。然而,南岳山上佛教真正的繁荣发展,还是源于慧思大师的南巡。在南岳十年,建立了福严寺、小般若寺、郭珊寺,其中一个是自己设立的,把“一念三观”的理论传给了天台宗智者大师,为天台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的弟子,如智者、玄光、昭僧等都对衡山佛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慧思大师是南岳的创始人,他的高中和智者大师是隋朝的国师。弟子敬完在北京房山刻石,此石已代代相传千年。还有一个韩国高僧弟子玄光,在海外传播法门。佛教和道教住在同一座山上。虽然早期也有矛盾和斗争,但是可以和平共处,互相学习。这对湖南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湖湘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衡阳方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诗词作品的历史记载。方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不仅在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在世界文化中也独树一帜。衡阳地方志的修订始于东晋。《西京赋》由东晋罗汉编撰,是早期的湖南志之一。罗汉(292 ~ 372),东晋桂阳县(今衡阳市耒阳市)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山水散文创作的先驱。《湘中山水记》,又名《湘中山水记》,出版于于永昌元年(公元345年)。它由三卷组成,描述了湖南的山川、河流、特产、民俗、古迹等等。内容真实,措词优美,是后人记录的范文。这本书虽然失传得早,但是有很多经典如《湘中记》,《说郛》,《汉唐地理书钞》等。都有引用和记录,也有很多人做过考证。

山地志是地方志的一种。据郭在《麓山精舍辑本》年的说法,“南北朝始于现实,唐改铎始于真正的旅行家,这得益于宋明。横山智代有专门的书……”徐玲绮(?~ 474),祖籍(今江苏宜兴)刘宋时期的南朝

诗歌文化的发展。“诗言志”“词缘情”。目前《(光绪)南岳志序》加《衡岳记》收录唐诗5.6万余首,《衡岳记》收录宋诗近25万首。中国是诗歌大国,衡阳也是诗歌文化发达的城市。“洞府真客,衡阳怀念故居。”这是唐《清泉县志》的一首诗。诗中的“山”,就是现在的衡山。这首赞美恒山,借山抒情的诗,恐怕是出自南朝骈文作家孔之爵(447 ~ 501)的《衡州府志》:“于是南岳作嘲,贝隆大笑,争吵嬉笑,群峰云集。”而唐朝是最多的。从创作主体来说,有旅者的情怀,有隐士的禅悟,有僧道的酬答;从题材来看,有山水诗、赠答诗、题壁诗。这些诗的叙事对象夹杂着抒情,山水描写夹杂着主体的感情,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建国以来,衡山诗的选编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唐诗》,谭《全唐诗补编》。后者共八卷,分为上、中、下三卷,170万字,收了2000多位作家的约岳诗24000余首,其中不乏魏晋隋唐时期的经典。

“严阵严阵惊寒,声破衡阳之蒲”,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波《全宋诗》中的一句话。这一时期以鹅赞衡阳的诗人如湘江,其中有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等。他们有的去过衡阳,或官游,或为官,或出差,或云游;他们有的没去过衡阳,向往衡阳。都是衡阳人的客人朋友。他们赞美衡阳的诗词歌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无涯,衡阳是中国历史的产物。

古窑文化的发展。中国古窑众多,从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古窑出现,到清代的贞窑。古窑的类型、生产工艺、产品(陶瓷)是一种文化,象征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明演变。衡阳有两个古窑:衡州窑和衡山窑。1973年发掘的衡州窑因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而得名。窑址主要集中在湘江岸边,达100多处,称为百里窑场。重要的窑口有衡阳市的桂阳窑、纪昀窑、蒋家窑、茶山窑,衡山窑、耒阳磨山窑。以青瓷为主,有双色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造型以碗、坛、壶、碗、杯、灯为主。衡州窑青瓷表面极少有纹饰,多为素淡,但瓷器的图案精美,形神兼备,品种极其丰富,以精美的珐琅和釉色取胜。衡州窑的青瓷与同时期的其他窑相比,无论是器型还是珐琅都是无法比拟的。2013年5月3日,衡州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1983年和2000年发掘的衡山窑,可视为衡阳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衡山窑生产的瓷器第一次涂上了彩釉,妆粉直接变成绿色和赭色的彩釉,涂在器物的素胎上。画完后不再上釉,一次性烧制。因为这种瓷器最早是在衡山发现的,所以窑子命名为衡山窑。恒山窑是宋元时期的瓷窑,这里就重复一下。

七、宋元:元代衡阳濂溪文化和书院文化、岭南走廊文化的形成。

概述。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发展的时期。宋朝(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袭五代十国,开启元朝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历史上称为两宋,历时18帝,319年。北宋时(960-1127),衡阳属衡州、潭州,现在衡山、衡东、祁东属潭州。南宋时期(1127-1279),衡阳属于旧体制。元朝(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蒙古人建立、少数民族统一的伟大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至第5代第11帝,历时98年。衡阳隶属于湖南省。北宋初年,儒学复兴,这是对子思、孟子儒学的继承。周敦颐、张载、邵雍、二程创立了新儒家,史称朱成理学,又称朱成道学,周敦颐是其鼻祖。周敦颐,被世人称为莲西老师,在恒恒跟随叔叔学习成长了12年。他积累了理学思想,调查了风土人情,为理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衡阳留下了濂溪文化。萌芽于唐末,兴盛于宋的书院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亮点,石鼓书院文化是中国书院文化最美的篇章。元代的岭南走廊文化,又增添了与安南的特殊关系。衡阳是到达安南的必经之地。使者和商贾通过驿道和湘江水道不断来来往往,他们留在衡阳,为岭南走廊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衡阳濂溪文化。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昊,原名周敦实,字茂树,北宋道州天宝(今湖南道县)人,人称廉老师。天盛二年(1024),周随母亲和叔父来到衡阳。他的叔叔郑祥(976-1038)在龙图阁做官,学士。他擅长治史,擅长李逸,擅长先秦诸子百家。他在衡阳做官。郑相爱侄女如子,按郑氏“敦”字命名为归化侄,亲自教导督察。游静三年(1036),周敦颐被聘为官员。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是宋代儒家理学的创始人,著有《送道士薛季昌还山》《北山移文》《南岳诗选》0755等。他提出的理学基本概念,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至诚、无欲、色相等,被后来的理学学者反复讨论和发展,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0755到79000众所周知,作者用莲花比喻。通过对荷花矢志不渝的高尚品格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求名利、清正廉明的人生态度。雍正九年(1731年),琨写《南岳衡山古今诗词集成》,说“爱衡阳西湖其叔家池中白莲,写《滕王阁序》,见其志”。虽然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完全证实,但衡阳西湖荷花的高贵已经渗透在字里行间。当时,衡阳李哲村的爱莲堂是濂溪民众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后来三世孙、四世孙福孙、五世孙、六世孙也因“杨莲溪公仔横遗址”而居衡阳,后代繁衍到第27代。“西湖夜放白莲花”,斯人已去,西湖荷花依旧香;爱莲堂遗址历经风雨,悼念者络绎不绝;莲溪街的身影已不在,0755到79000的读书声依然充斥着衡阳的大街小巷。

衡阳书院文化。书院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教育机构。富商学者自筹资金,在山中僻静处修建校舍,或购买校田收取租金以补充经费。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衰落于清末。到1906年,——所中国书院消失了几千年。书院制度有六大职能:学术研究、讲学、藏书、刻书、祭祀和研究领域,讲学、藏书和祭祀被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中国历史上至少有7500所书院,著名的是始于宋代的“中国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是没有争议的。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有纠纷。石鼓书院毁于日战,只见岩石不见书院,成为衡阳人永远的遗憾,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

衡阳书院文化起步较早,最早的书院是建在南岳山上的野后书院。叶侯是唐朝宰相李泌的封号。从肃宗到德宗757年,李泌回到恒山,768年,李泌被召到恒山(司马光:《周元公集》)。李弼隐居南岳12年,“自服修佛,游名山”,建“端室”。端室是后来的邺后书院。“家里书多,架插三万轴。”这是韩愈对邺后书院的描述。唐代衡阳有五所书院,除邺后书院外,还有李宽钟秀才书院(宋代石鼓书院的前身)、潍州书院、陆畈书院和耒阳凌渡书院。当时全国有48所书院,其中湖南有8所,衡阳占全国的10%以上。

关于石鼓书院。“著名的石鼓山始于唐代,在这里开山读书。”这是一首赞美元代陈松年石鼓书院的诗,诗中指出了石鼓书院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据史料记载,石鼓书院创建于唐元时期(806-820),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办书院。那么,创始人是谁?在明、周时期,一封日期为《爱莲说》的信中说:“学院的创始人李宽和随后的李时珍也对各郡的记录进行了考证。有两个儿子的丈夫是一个乡镇的好人,不是吗?”在唐代,石鼓书院以其与诸葛亮、韩愈等名家的历史渊源而闻名。到了宋代,石鼓书院进入辉煌时期,两次被皇帝嘉奖,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名扬天下。由于朱及其《太极图说》传播了书院理想,成为南宋“一声于天下”的书院教育理想模式。到了元代,书院的名声依旧。到了明代,由于王阳明“心学”和詹若水“心学”在石鼓书院的传播,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使其再度辉煌。到了清代,石鼓书院是第一个被清政府允许恢复的书院,之后成为科举人才的培养基地,逐渐衰落。历史上比五代南唐元年(937-942)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早120多年。它比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的岳麓书院早160多年。它比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睢阳书院早200年。然而,白鹿洞和岳麓在唐代并没有书院的名称,后来宋真宗授予绥阳额后才称书院。延续1200多年的石鼓书院,是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衡阳人的骄傲。

如果说石鼓书院以其开办早、规模大、影响远而闻名的话,那么,文定书院则因其对湖湘学派创建的贡献而载入史册。文定书院早年为胡文定公祠,其地现为衡阳市岳云中学,由胡安国创办。胡安国( 1074—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候,号青山,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进士第三人, 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他在文定书院讲学撰著,深论《通书》 ,感于时事,经世济民。受其影响者,除了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宪等,还有众多湖湘士子。胡安国去世后,其子胡宏( 1106—1162) 承继了“春秋大义”家法,以文定书院为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如张栻、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人,从而促进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元朝时衡阳对岭南走廊文化的特殊贡献。岭南走廊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积淀的交通路线,它并不是在元朝时形成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挖运河灵渠,修驰道“之(至)衡山”。从衡阳入粤,就有两条通道:一是出桂阳入粤北,为东线;一是出零陵入广西,为西线。以后历朝历代多有增制。至今,在岭南走廊的区域内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产,其中线路遗产最多,包括古道、'新道'、水道、渠道、驿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更丰富,形成了岭南走廊文化。元朝与安南友好相处、交往密切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页。安南,位于今天越南的北部,古称交趾,至宋朝时正式称之为安南。元宪宗九年(1259年),安南派使者请求内附,称臣纳贡,以后两国友好交往,直至元朝灭亡。衡阳是岭南走廊特殊的“节点”:陆上,过五岭而达南粤;水路,沿潇水过灵渠而达桂,由桂而达安南。后者是元朝时内陆水道最近最快的唯一通道。无论陆路还是水路,衡阳都是使臣、商贾羁旅留驻之地,留下了羁旅文化灿烂篇章。请看:

回雁峰前一棹孤,平波如镜浸菰蒲。

楚天日落碧云合,山北山南闻鹧鸪。

这是元代诗人陈孚随梁肃(使臣)出使安南,在衡阳回雁峰留下的诗句。

傅若金于元顺帝3年(1335年)以参佐出使安南,从水路经过衡山,留下了 《爱莲说》 :

万壑千峰次第开,祝融最上势崔嵬。

九江水尽荆扬去,百粤山连翼轸来。

入树恐侵炎帝宅,牵萝思上赤灵台。

明年更拟寻春兴,应及潇湘雁北回。

第二年春天回来时,他确实又在衡阳羁留,写下了《衡阳县学爱莲亭记》 诗句:

江上青峰宿雨开,江头归使日南来。 登高欲访平安字,二月衡阳雁已回。

八、明清时期:移民文化;作为“皇城”的文化符号;作为衡阳人的王船

山;湘军水师的滥觞与彭玉麟的风骨

概说。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至1840年)的合称。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16帝,历276年。当时,衡阳是衡州府治,隶属湖广行省。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传10帝,历276年。衡阳是衡州府治。康熙17年,吴三桂曾在衡阳称帝,衡阳称应天府。明初,江西填湖广,大量江西移民来衡阳安家落户成为衡阳人;清初,湖广填四川,又有不少衡阳人背井离乡去四川安家落户成为四川人,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衡阳移民文化。1678年,吴三桂衡阳称帝,在衡阳留下了作为“皇城”的文化符号。作为学者,世人关注王船山的伟大思想;而作为老乡,我们更关注他作为衡阳人的精神。由彭玉麟统帅的湘军水师滥觞于衡阳并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彭玉麟的风骨凝聚着衡阳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流淌在衡阳人的心中。

衡阳移民文化。移民的迁徙过程也是文化的流动过程。移民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开放与兼容: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和再塑,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兼容性。严格地说,衡阳是一座移民城市。前期,本文不作考察,我们的关注点是江西填湖广,因为它给衡阳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元朝末年,湖广地区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陈友谅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生灵涂炭,田畴荒芜,居民逃逸,十室九空,人口大量减少,于是就有了明初大移民,于是就有了江西填湖广。据葛剑雄、曹树基《爱莲说》 :湖南省人口,元末明初移民占总人口的39%左右,即105万,其中江西移民占74%左右,则有78万(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吉安区域,二成多来自南昌县)。另有资料称:洪武年间湘南三府(衡阳府、永州府、郴州府)的移民系补充型移民,约占总人口的二成。移民必带来其风俗习惯,并与当地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形成一种移民文化。明清时期江西移民到湖南的经济性移民比生存型移民要多。他们遍布湖南各地,因擅于经营而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商大贾。据《爱莲说》 :“衡阳县称大商者,多四方所辐轴,而江西之吉安、南昌等府尤多焉。”(乾隆《资治通鉴》 卷五《石鼓书院志序》 )赣商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以讲究贾德著称,与晋商、徽商等鼎足而立,是我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江右商帮在全国建有1500多座江西会馆,衡阳市的江西会馆当年建在现岳屏公园内,雄伟敞亮,现无存。江西移民在衡阳开辟了市场,给市民带来了商品意识和外地商品,激发了人们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欲望,同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现在,在衡阳市,祖籍是江西人的不少,“江西老表”的称呼与江西填湖广不无关系。湖广填四川发生在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于是迁移湖广等省居民到四川。其中,有多少衡阳籍人,未见其史料,不赘述。

作为“皇城”的文化符号。 《石鼓书院记》 :“时三桂年六十七矣,方失陕西及闽、粤三大援,已而又失江西,清兵云集湖湘间,疆城日整,乃思窃帝位以自娱,其下亦争劝进”。“夏五月,吴三桂称帝于衡州,改元昭武”。这一年,即康熙17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称帝衡州后,作了几件事:(1)定国号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为定天府以作“皇城”,并命名了有关街道,以与京城匹配。(2)铸行“昭武通宝”年号钱。(3)加封文武百官,还准备大兴土木建造宫殿。(4)开科试士。然而好景不长,吴三桂忽患重病,于八月十七日深夜死去,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遗命以“皇孙”吴世璠继位。翌年正月初,文武百官拥吴世璠离开衡阳,大帅马宝留守。康熙21年(1682年)9月,清军复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

历史上,吴三桂被视为“善持两端”的人物,褒少贬多。但近年来,有人认为,吴三桂一直生活在历史的夹缝中,历史从来没有向他提供宽裕的选择。他一生都在走着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所以不为世人所理解。对吴三桂的评价可以交给史学家和时间,但吴三桂在衡阳留下的印记却成为了一种历史文化:“五凤楼”“正阳门”“棋盘街”已不见身影,但“太子码头”“钱局巷”“淘沙巷”“马嘶巷”“天后街”“吉祥街”——将永远游荡着“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者的魂魄。

作为衡阳人的王船山。也许,人们更关注王船山的思想——是的,王船山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学无所不窥,于《春秋》 皆有说明。”然而,我们更关注作为老乡的王船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深深印在衡阳大地上的足迹。王船山本名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因晚年长期隐居衡阳县石船山下,后世尊称他为船山老师,这也许蕴含了我们家乡人对他的热爱。始建于清康熙14年(1675年)秋的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坐落于衡阳县曲兰镇湘西村菜塘弯,系王船山隐居之地。因处于湘江之西,故名湘西草堂。他一生著书四十余年,达四百余卷,八百多万字,其中大部分著作是在草堂写成。草堂是他的家,他的书屋,是什么样子呢?王夫之二儿子王敔的《望岳》 载:“……湘西之金兰乡,卜舍于茱萸塘。初筑小室,名之曰‘败叶庐’,蓬檐竹牖、植木九柱,编篾为壁。”由此可见船山之精神。王船山学问思想博大精深,学界尊为中国古代哲学集大成者,宋明理学总结者,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中国文化近代化逻辑起点。“天地船山,盛世国学”。清光绪4年(1878年),衡阳县令张宪和为崇祀王船山,在王衙坪王氏宗祠始建船山书院,湘学泰斗王闿运出任船山书院山长,一时有“学在船山”之称。如今在衡阳,以王船山命名的有船山大道、船山公园、船山广场、船山中学、船山小学,“船山踪影”遍及城区各个角落,反映了衡阳人对他的热爱之情。王船山已成为衡阳的文化名片。

湘军水师的滥觞与彭玉麟的风骨。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成长于衡阳。咸丰3年(1853年)冬天,彭玉麟受曾国藩之邀,加入湘军,受命创办湘军水师并制造大船购买洋炮。咸丰4年(1854年)2 月23 日,湘军衡州船厂毕工。是时,湘军水师粗具规模,计十营五千人,其中在湘潭的有四营,以褚汝航、夏銮等为营官;在衡州的有六营,以彭玉麟、杨载福等为营官。2月25日曾国藩发布《廽雁峰》 ,督湘军水师、陆师共计一万七千余人,自衡州启程,开始北伐。继后,彭玉麟曾升任水师提督兼兵部右侍郎,为剿灭太平天国立了大功。此后,他为清军长江水师的建设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长江水师被李鸿章全盘接收后,成为北洋水师最主要力量。彭玉麟实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

“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这是彭玉麟写梅的诗句。彭玉麟的风骨亦如梅花一样的高洁。他一生功勋卓著,但坚持“三不”原则:“不受官,不私财,不要命”。他三辞皖抚、两辞漕督,后来又辞兵部侍郎、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然而,在他68岁高龄时,中法战争爆发,他主动请缨去广东前线负责防务:“臣一息尚存,断不敢因病推诿,遵即力疥遄征,以身报国,毕臣素志。”咸丰4年( 1854 年) ,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配合陆师攻下田家镇后,朝廷奖赏给他四千两白银,彭玉麟一文不留,悉数转而用于救济家乡。彭玉麟痛恨腐败,疾恶如仇,生活节俭,晚年家居衡州,着布衣草鞋,与村夫无异。正如他自己所说:“ 崇俭是我一生长处,非夸语;不贪亦是我一生长处,非夸语。数十年间,我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受伤积劳,未尝请一日之假;终年于风涛矢石之中,未尝移居岸上,以求一人之安。”

彭玉麟的血性深深地影响着衡阳人,成为衡阳人的宝贵财富。衡阳市江东岸边保存的彭玉麟故居—退省庵—香火不断;“玉麟香腰”一直是衡阳人喜爱的地方特色名菜;位于草桥蒸水北岸的造船厂和两岸水师训练基地也将焕发新颜,永远铭刻雪帅的风骨。

九、结语

衡阳历史文化变迁图谱图谱是为了通过图像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一种形式,它形象简洁,一目了然,其功能是文字叙述不能替代的。衡阳历史文化发展是线性的,为此,我们用时间轴来制作一幅衡阳历史文化变迁图谱。

f3ce7b8c544bc2bf878f988b38a54193.jpg说明:(1)为节省篇幅,省略所有参考文献

(2)谨请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