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侯仁之于魏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与地理环境变迁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6 浏览:

首先,从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地理环境的变迁

在内蒙古和宁夏之间,黄河河套以西,从阴山南麓到贺兰山脚下,有一大片流沙,这就是乌兰布沙漠。

按照蒙古语的说法,“乌兰布和”是红色,“布布”是公牛,“乌兰布和”是红牛的意思,这是对这片沙漠所造成的破坏的严重性的一种极端的说法。解放前,这里的流沙不断扩大,邻近地区的村庄、农田、道路经常丢失,严重威胁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沙,开展了改造自然的伟大进军。

改造自然,进军沙漠,是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空前壮举。在农业科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胜利的喜讯也从乌兰布和沙漠传来,让人感到无限兴奋和鼓舞。《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沙漠里的大寨花》就是一个好消息。它报道了北京陆军生产建设连的运动员,以大寨的贫下中农为榜样,争地运沙造田。他们在沙漠的第二年,粮食亩产量超过了《纲要》。1971年,在遭遇强台风的情况下,再次跃过黄河。在一望无际的沙海中,他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最新最美的画卷,开辟着征服自然的新据点。看完之后,我心中澎湃,情不自禁。回到1963年,我们深入乌兰布和沙漠,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这里仍然埋藏着大量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特别是在其北部,从黄河两岸向西北,一直到阴山脚下,约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散落着数百座古墓和数座古城、古村落的遗址。这些古人类活动遗迹与研究乌兰布和沙漠在人类历史上的变迁密切相关。目前,一批批生产战线上的先头部队,包括上山下乡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改造自然的先锋队深入沙漠,这就进一步向有关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尽最大努力支援前线的紧迫任务。

据初步调查,可以知道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原属朔方郡管辖。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立朔方郡。现在在这里发现的三座古城遗址已被确定为朔方县最西部的三个县:林荣、三丰和洪混。林荣在今天的磴口(巴彦高勒)以北20公里。此后,三丰西约50公里,匈奴在三丰东北约30公里。三座城市的废墟已经被沙子掩埋了一半,中间隔着一大片沙子,很难通过。

ec821880768aef018d4e4df39754c76a.jpg图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汉代遗迹分布图

以汉代朔方县的设置为线索,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朔方县西部的林荣三城初建时,现在的乌兰布和北部地区不仅从沙漠中消失,而且成为汉族移民定居的重要地区。尤其是西汉最后半个世纪,“朔方六十余年无复军迹”,促进了这一地区人口的繁荣和农牧业的发展。对此,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曾说:“烟火之警,世代未见,民兴,牛马野。”如其所述,真是一派繁荣富强的景象。我这里的意思不仅限于林荣的三个城市,林荣的三个城市肯定包括在这个繁荣的农垦区内。现在广泛分布在三城遗址附近的汉组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除了林荣的三个城市,我们还应该谈谈鸡鹿塞的发现。吉鲁塞是汉代著名的关塞,位于阴山北麓,是贯穿阴山南北的交通枢纽。虽然它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汉书》和《后汉书》,但它的确切位置早已失传。只有《汉书地理志》在《朔方郡浑城下》的注释中提供了一条“西北有公鸡鹿插”的线索。既然浑成遗址已经确定,我们就按照这个线索去西北地区的阴山脚下探险。在大约20公里外的哈隆格乃峡谷入口处,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汉代的石头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峡谷入口两侧的石城遗址。可以断定这是汉代的鸡鹿塞。在塞口之内,有两座山夹在中间,中间有一条宽阔平坦的天然通道,一条小溪顺流而下,离开峡谷后,沉入砾石层。据0755年至79000年的文字记载,汉高祖宣帝三年(公元前53年),匈奴人呼韩邪单于到长安与汉朝讲和,汉朝也对他礼遇有加,赏赐丰厚。回国时,韩派官兵保护行程,并从朔方给可汗送去了一只鸡和鹿塞,还送给他当地出产的迎宾粮共计三万四千粒。这些谷物应该产于匈奴、和三丰地区,这足以说明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发展情况。

如果上述结论是正确的,那么两千多年前如此繁荣的大片农垦区,是如何变成如此猖獗的沙漠的?这些滚滚流沙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像过去传说的那样完全是从外面吹过来的?或者这方面还有其他来源?搞清楚这个沙源问题,对于全面征服这片大沙漠具有战略意义。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埋藏在沙漠中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

首先是古城遗址的发现,这与研究该地区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古今河湖的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这些河湖的变迁,是探索这里流沙起源时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林荣遗址的发现直接揭示了黄河河道在附近不断由西向东移动的事实。关于林荣城的建立及其与黄河的相对位置,在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所著的《汉书匈奴传》一书中有明确记载:“河水北流至林荣县老城以西,元朔五年建立,旧朔方郡治之。”过去,在林荣遗址被发现之前,地理学家或历史学家总是根据这一记录在黄河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寻找他们的遗址。现在这个遗址已经被发现了,但是它的位置并不在黄河的东面,而是在黄河的西面,距离大约5公里。这说明在过去的两千年里,虽然林荣旧址依旧,但是黄河已经东移了。根据这条线索,我试图探索废墟西边的沙丘区域。在30公里左右的距离内,我发现有三条废弃的河流,最近的一条,南北向的河流形状还挺完整。虽然有些流沙覆盖,但宽阔的河床依然清晰可见。这应该是黄河东移前的最后一条河道,要跟踪验证。其他黄河故道也要一一查清。至于黄河不断的迁移与该地区流沙的起源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这一带,除了黄河的迁徙,还有古湖泊的湮灭。在上面《水经注》的引文之后,还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这条河向北弯曲,流入南河。这条河在毛浑县老城区的东部由北向西溢出,并且……它的水积聚起来,变成了土深泽。泽东西一百二十里,故《水经注》说‘土申泽在郡东’,谓泽也,谓之浑泽。”在浑老城不能确定在哪里的时候,涂深泽的旧迹在茫茫大漠中也是无处可寻,因为现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已经没有大湖了。现在匈奴遗址被发现,为追查古屠申泽提供了线索。今天,泥泞废墟东北区的地形明显下降,像一个水壶的底部。根据《水经注》和《地理志》记载的方向,这里应该是古土深泽的西缘。还有几座古墓散落在遗址以东数十里的连绵沙丘中(估计有些古墓已经被流沙掩埋)。如果能进一步查明这些古墓分布的北界,结合对当地流沙底层地形的调查和地层剖面中的物质变化,那么就可以大体恢复屠申泽旧址。恢复这个湖泊的旧址,进而研究其消失的原因及其后果,也有助于探索该地区流沙的来源。

d1843fbda4a83b9820a96c0097f29139.jpg图2: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汉代遗迹及水系分布

其次,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古墓中埋藏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值得挖掘和研究。这对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的生产情况和人民生活非常重要。特别是关于这一地区的文字记载非常稀少,所以这些大规模保存下来的遗迹和遗物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例如,在三丰遗址附近的一座古墓(即M1马木图寺)中,出土了西汉晚期的五铢钱,标志着该墓的年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很多,其中陶器有鼎、壶、瓶、碟、盆、灯、博山炉、灶、仓、带滑轮的井、瓶等。所有这些陶器的形状都与同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非常相似。在另一座墓的棺椁和收集到的陶仓、陶墩中,也发现了一般可辨认的农作物,如高粱(?)、荞麦、小米(或小米)、小麦等。这些是汉代的小型墓葬。像这种类型的墓葬,都是成群分布在三个遗址周围。如果进行有计划的发掘,将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对研究该地区的发展历史将非常重要。同时,这些古墓的分布也为研究该地区古今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流沙的来源提供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线索。这里只是一个例子:

由于该地区风力侵蚀强烈,目前只发现了少数几座古墓有成堆的密封土。大多是墓顶露出地表,成排建造的墓砖,有的已经被吹成蜂窝。在一些地方,甚至周围的表土都被吹走了,只剩下砖块来建造坟墓,这些坟墓矗立在地表之上,看起来像是一座座岛屿。上述三处遗址附近的汉墓底部距离现在地面仅1.09米,而在遗址东北方向的二登附近看到的一座汉墓底部比周围地面高出1.15米。这样,两千年前埋下的每一座坟墓,就相当于给我们设置了一个记录地面侵蚀程度的标尺。借助这些“尺子”,我们可以计算出两千年来不同地方地面侵蚀的不同程度,从而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风蚀现象及其后果提供了极其难得的资料。这一带的强风蚀的破坏作用,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是很难想象的。

除了汉代墓葬的分布外,还有一些汉代村落的遗址仍然可以辨认(当然也有一些村落遗址已经被流沙掩埋)。例如,在三丰遗址附近发现了几个这样的遗址。遗址上虽无残存建筑,但有大量汉代陶器残片散落,可资佐证。在陶圣井东南约四公里的一个汉族村落遗址上,意外发现了一口古井,该井已被流沙堵塞,但井口仍清晰可见。像这样的汉井,肯定有一大批。如果把井里堆积的沙子挖出来,就可以判断出2000多年前这个地区地下水位的深度,这是研究这个地区古今自然条件相对于现在地下水位变化的极其难得的资料。

93da5e490643acbb7db569a231f9f9d4.jpg图3:陶圣井东南汉族村落遗址中的古井。

总之,根据这种极其初步的野外观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很可能是古黄河冲积平原,平原上有些地方有成片的冰碛,然后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度不一的类似湖泊沉积的粘土。这个被覆盖的粘土层可能有几米厚,只有几十厘米浅。这个表面的粘土层一旦被强烈的风蚀剥离,就被砂碛覆盖,被风吹起,很快被带到地表。例如,最近形成的“风蚀坑”就出现在毛混遗址以北的太阳庙附近。在坑边的自然断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表土是水平沉积的粘土层,厚约70厘米,下部是粉砂。顺风向南,有沙丘的山。这正好说明了这个地区地表流沙的一个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植被保护,这种效应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可想而知,在汉代开垦之前,这片区域曾经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根据三处遗址附近采集的石斧和石芯推测,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人在此居住。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地区的气候可能会逐渐变得干燥,即使如此,变化的程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到了汉族移民开始在这里开垦土地的时候,水源已经相当充足了,所以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下,汉代的垦区是稳步发展的。后来可能是因为垦区变化,广大地区田地荒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此时地表没有农作物覆盖,极大地助长了强烈的风蚀,最后破坏了大面积的表土,覆以沙土,逐渐导致了这一带流沙的形成。这种想法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要从地质、地理等各方面进一步调查研究,也迫切需要继续从这一地区极其丰富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中寻找线索。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专业人员,还需要投入生产斗争第一线的同志。他们要时刻关注自己在开渠引水、流沙造田过程中遇到的历史遗迹和古物,及时研究。当有重要发现或现象值得特别注意时,应主动与文物保护部门联系或写出书面报告,为本次研究积累资料。特别希望有关领导部门重视这项工作,最好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力量进行检查,使发掘整理古代遗迹与当前的生产斗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努力在更大范围内消除流沙的源头,为综合治理沙漠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这必将有助于在历史的废墟上建设一个繁荣的新垦区。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让灿烂的大寨红花在这里遍地开花!

二、考古发现概述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古代遗迹主要是汉代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分布密度超过了今天的聚落。1963年,在长达一个多月的田野调查中,我们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文物队和当地机关及群众提供的线索,选择重点,进行了调查。在这项初步工作中,共收集了一件细石器和一件磨石工具,调查了三座汉代古城及其附近的墓葬,发掘了一座汉墓,并发现了一系列汉代烽火台。废墟的位置可以在图1和图2中找到。

(1)收集到的石器

1个石芯。它来自陶圣井保罗陶勒盖农场总部以南约3公里的沙丘。燧石族它长4.2厘米(图4,1)。

1把磨光的石斧。传出位置与同一设备相同。硅质岩。经过多次打磨,刀片的一端已经向内翻了。断面略呈椭圆形,已折断,残长4.8,刃宽5.4厘米(图4、4)。

ba6c5fe5daf731f448e300af1ca7ac6c.jpg图4:保罗豪特和陶盛京附近的遗物收集。

(2)首尔网站

1.布隆脑古城——汉林荣遗址。

古城位于布龙脑村西南,东面紧挨着一个叫河拐子的小村庄。整个城市呈长方形,北方向为2(磁北,下同;每个遗迹的平面图都是用指南针和卷尺测量的。如有不准确之处,以下不予注明)。城墙是由黄土制成的。南北城墙长约450米,东墙长约637.5米,西墙长约620米,城墙宽约10米。在古城的北面,地面上仍有约0.5-2米高的废墟;除少数段落外,南北部分已被流沙湮灭(图5)。

851e4dffe0f8fd336cfb82b5d0efe2ae.jpg图5:布龙脑古城(近汉代荣成旧址)平面示意图

在城市中没有被流沙覆盖的地面上,有汉代的绳纹砖和瓦。还有许多灰陶器如壶、罐、瓮、罐、甑等。常饰以绳纹、波浪、方块、对角线方块等。而且汉朝的特点很明显(图6,3,5,7,8)。原生灰层出露于古城东南角,其内容与上述地面遗迹略有相似。在调查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个石基,一个残留的石磨和一个石右。石基是一块平整的方形石头,边角略圆,柱腔只是略凹。石磨的磨齿是不相连的三角窝。石泉外径14.5-17,厚度8,直径3.5-5厘米,不完整(图6,4)。所有这些,从它们的形式来看,也应该是汉代的遗物。

古城中心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地面略有隆起,上面堆放着大量的砖块,可能是重要的建筑遗址。

北面有一个炼铁的遗址,在市中心的略西边,值得注意。在那里,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20米的一段被铁屑、冶炼渣和木炭余烬覆盖;偶尔能看到青铜片。在铁碎片中,铁甲碎片最多。经过调查,可以看到几十块。

在古城中,汉代以后的遗物很少,只发现了几件有长方形条状浮雕花纹的灰陶罐(图6、图6)、满身有轮痕的长腹灰陶罐(图6、图1)和红棕色圆唇陶罐(图6、图2)。大概是辽代到西夏的遗物。

592999b2917ca02d17175fbf44682018.jpg图6:布龙脑古城文物收藏

从古城内的遗迹来看,毫无疑问,古城是汉代的遗迹。汉代以后,大概废弃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辽朝到西夏前后,曾经有少量居民在这一带居住过一定时期。

2.——保浩特(土城子)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现属砂金陶海公社管辖,位于公社西南3公里处。保罗霍尔特是蒙古人,汉语叫土城子。本世纪初,这座古城遭受了

南苑中间有一个宽约20米的缺口,大概是城门的遗迹。整个城市好像只有一个。从古城周围的地形来看,城东和城北是一条干涸的河床,很可能是汉代的土申泽边缘。向西可以到达阴山,到山后的漠北地区。城门缺口两边,土墙突然向外突出,缺口正前方的地上有一堆土。我在调查中第一次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一度怀疑是类似后世骨灰盒结构的遗留物。后来,我在阴山隆格乃谷的南入口看到了这个保存完好的汉代石城城门结构(详见下文)。参考两地所见,其平面大体复原(图8)。

921cb428cf531594063bda52759fe894.jpg图8:保浩特(土城子)古城南门示意图

古城内,地面上堆积的沙堆并不多。地面上没有太多裸露的砖、瓦、陶片。这些砖、瓦和陶器都是汉代的遗物。汉代以后,几乎找不到它们了,古城的服务时间还是挺清楚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捡到少量的汉代五铢。

和布龙脑古城一样,城内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遗址。这个遗址位于城市的西南部,东西长约30米,南北长约15米。在这个范围内,到处都是箭头。箭头都是铜制的三角形(图4、图2、图3),很少发现。看来这应该是当时存放箭头的地方。

保罗霍尔特古城从地理位置、城墙设计乃至城内遗迹都表明它是一个重要的城址。

3.陶圣境古城(又名马米图土城)——汉三丰遗址

陶圣井是保罗陶勒盖农场的总部。从总部往西南方向走4公里,即到达古城遗址。在遗址的南面,有两座土造的破房子,是玛米图寺的遗址。

陶圣井古城遗址地面上汉代陶片的堆积相当显著。在东西约740米、南北约560米的范围内,一眼望去全是陶片。在沙漠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反射成银灰色的光泽,远远就能看到。这里的陶片堆积如此之密,是强风对土层的侵蚀造成的。在乌兰布和沙漠,除了炎热的夏季,经常会有大风,其对表层土壤层的强烈侵蚀,在上述两座古城的遗址中已经见到,这里的影响尤为猛烈。估计城市里大部分堆积的土层都被风吹走了,只剩下较重的砖、瓦、陶片,它们曾经是埋藏在地下不同深度的遗物,现在却密密麻麻地连在了地上。

这座古城的土墙几乎被刮掉了。只是一个长宽约118米的方形内城,在沙丘间依稀能找到范围。在内城外的东北和西南还发现了长约100米的土墙痕迹,可能是外城的遗迹。好像这以前是一个大大小小城墙的土城(图九)。这种首尔的形式在内蒙古很多地方都有,尤其是内蒙古西部,大概是汉代西北流行的形式。

507f45a9d5716ba031a5055f46bfa34f.jpg图9:陶圣境古城(汉三丰城旧址)内城及外城城墙残存部分平面图

看到的砖、瓦、陶片都是纯汉代的,与上述两座城址的汉代遗存差别不大。这里发现了一块有几何图案的方砖和两块云纹砖(图4、5、6)。这种瓦,因为富有时代特色,一进乌兰布和地区就有人找,除此之外,再没遇到过。看来汉代这一带,瓦的使用远不如中原发达。内城外,有两条排水陶管裸露在地面上。它由双绳纹管瓦制成。我们收集了一块完整的瓷砖,并把它作为标本带了回来。管瓦长45,直径16.5厘米(图4,7)。

W

乌兰布和北部沙漠中汉代砖墓的现存情况是考古学上罕见的现象。千百年来,强风吹走了它们的外壳,甚至严重降低了地面。这些砖墓已经暴露了他们的墓,甚至他们的墙壁在地面上。很多野外工作者走进这样的墓地,都觉得这个场景很陌生,很难遇到!

这样的墓地分布当然更好理解。通过调查和当地人的提示,墓地的分布位置大致如图1所示。可以说,当时三座古城周边的郊区都有墓地。其中,马米图寺附近的墓地可以推到第一位。

为了寻找更多的汉代被砍伐下来的材料,对当地的汉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陶圣境古城遗址的东缘附近,发掘了一座墓顶大部分坍塌的小型砖墓,即马木图寺一号墓。

这个墓的方向是98。墓底在现在地面以下1.09米,墓壁残高与现在地面持平。墓顶随着地面的切割已经被破坏。墓道为长方形斜坡,长1.32米,宽1.44米。这么短的尺寸不可能是倾斜的墓道原来的尺寸,这就让人相信埋葬时的地面比现在的地面高很多,也就是说原来的墓道要长很多。

墓的尽头有一条长0.41、宽1.43、残高1.09米的砖砌短隧道,顶部也已被破坏。封门砖是建在隧道和墓室之间,而不是隧道入口处。显然,在修墓时,隧道是作为墓门外的结构来处理的。

门封砖为单层素砖。在发掘过程中,在墓门内侧的墓前,遇到了很多杂乱的砖块,是第二次下葬时打开封门砖后留下的。现存的门封砖,下层砖平铺,上层砖混立砖,也说明前后封了两次。

坟墓是长方形的。内长3.45,外长3.94,内宽1.64,外宽2.19米。剩余高度与隧道相同。墙壁用普通砖错缝平铺。五层以下(含底砖),砖薄,每块砖厚4厘米;上层,每块砖厚8厘米。砖块都是23厘米以上长,17厘米左右宽。地砖的北半部分是人字形,南半部分是平行水平的。

墓顶破了。南墙上端仍有15块扇形素砖,为券顶底排。每块砖的下端宽度为24,上端宽度为30,厚度为8厘米。既然是用扇形砖搭建屋顶,那么墓顶一定是横券。从剩下的15块砖来看,券顶的砖缝是对的。

墓室后面有两具涂着红漆的木棺,可以分辨出腐朽的木头和油漆痕迹。北棺内长2.02,外长2.10,内宽东0.65西0.61,外宽东0.85西0.81,余高0.35。朽木厚0.04米,内置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骼,四肢挺直。南棺长1.95,长2.15,东宽0.62,西宽0.60,东宽0.82,西宽0.80,残高0.35。朽木厚0.10米,用40岁左右的男性骨骼生长建成,也是直肢。死者左手持两个宣平五铢,一个宣平五铢也放在颈椎右下侧。放置男尸的木棺显然要厚很多。从摆放位置来看,男棺是后插的(图10)。

545d0847409e33a0e8d26d03240b0cb6.jpg图10:马米吐寺一号墓平面图和剖面图。

双棺前摆放着一整套随葬陶器。它们的类型、形状(图11)、数量、尺寸和制造方法见表1。

7361286dcfc18bf2476c8f4a2defc868.jpg图11:马米吐寺一号墓出土陶器

此外,在北棺前和北棺上还发现了一个漆碗和两个漆耳杯

根据中原地区的资料对比,这个墓葬时代可以定义为西汉晚期。主要基于三点:第一,墓中出土的三把五铢都是宣和时期的;其次,随葬陶器中,东汉墓葬中常见的长方形花瓶、酒像、勺、耳杯、案、猪圈、鸡犬等器物一件也没有出现。第三,这种不设棺床的长方形砖墓,从其平面形状来看,是西汉后期的流行形式。唯一能引起怀疑的是它的墓顶。用扇形砖造横券墓,古已有之,流行于东汉。但此墓的扇形砖比中原东汉时期的要矮、窄得多,形状也不一样。而且东汉的墓大多是横长方形,即使是竖长方形,一般也比这个墓高。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就扇形砖和横券而言,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出现可以提前到西汉后期。

(4)汉代烽火台遗迹

我们在阴山谷发现了一系列汉代烽火台的遗迹。

阴山山脉,地势险峻,使得生活在漠北的匈奴人进入河套地区,只能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通过几个山谷。因此,汉政府经常在这些通道设置许多重要的城市封锁。西汉元朝时期,阆中侯英曾说,在阴山一带,汉武帝建立了城池要塞。侯营具体说:“自塞车开始,已逾百年,并非皆以土墙为基,或因山石柴火之僵落,谷之水门略平,久筑治理。”本世纪以来,从居延到敦煌的河西走廊有了很多发现。所谓“山石筑成的堡垒”,大概就是我们这次看到的。

从乌兰布和北过阴山到漠北的路线比较简单,包尔浩特古城西北约20公里的哈隆格乃谷是第一条。在它以东约17公里处,还有另一个山谷——大坝沟。在十万张航拍照片中,可以看出它在入口后约20公里处与哈隆格奈谷汇合,这是前者最大的支沟。

遗存沿着这两个山谷和其间的阴山山麓分布,正好在汉代土深泽的外缘。他们的总体布局是:在谷口修建一座石头城,大约是由结界队长把守的“结界”;在山谷中,根据地势的高低曲折,建造了一系列相当密集的石塔,这就是汉代所谓的亭隧。在两个山谷之间,阴山南麓,也有一座同样形式的烽火台。

哈隆格是一个山谷,据说有50多公里长。哈隆格奈与大坝沟之间的距离约为17公里。在如此广阔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查并作出更准确的记录超出了这项工作的职责范围。我们只能用前后不到三天的时间来大致观察一些遗迹。总共有13个站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组,统一编号为I-XIII站点(图12)。在此期间,难免会错过一些没看过或记录错误的东西。

7f2982d11708807f6489ee383f30fd9a.jpg图12:阴山哈隆格乃谷、大坝沟汉代烽火台分布示意图。

第一组:哈隆格奈谷的烽火台遗迹。

调查期间,我在哈隆格奈山谷走了大约10公里。在这次旅程中,总共看到了11个地点,包括石城1、凤台9和石墙1。

1.号码我石城——韩吉路塞遗址。这是一个方形的岩石小镇,位于山谷入口西侧的第一个露台上。梯田高出谷底约18米。石城就建在山谷的陡壁旁边。在它的南北墙外,有一条东西向被山川冲刷的小斜沟,恰好成为从谷底到石城的天然天梯。显然,在选择石城的位置时,我们充分注意了

石城广场。正南北方向。每边长68.5米。墙体上端厚约3.7米,下端底座厚约5.3米。残高一般在7米左右,最高点8米。其施工方法是两侧用20-40厘米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天然大石头,中间填较小的石头和沙子。整面墙的外观铺设整齐,保存完好。

只有一个城门,位于南苑中部,宽约3米。引起我们极大兴趣的是城门缺口外的另一个长方形小栅栏。这个小围栏南北长14米,东西长20.5米,东墙北端有一个宽约2.5米的缺口供出入。在城市的四个角落里,还有向外突出、酷似后代的“马脸”。

进了城门后,还看到紧靠南苑东半部内墙修建的斜坡道,从地面一直通到城墙顶。隧道已部分坍塌,但其原始形状仍大致可辨(图13)。

ff3955529e8bc8dfac09d8572cbfb381.jpg图13:哈隆格乃谷南口石城(韩吉鲁塞旧址)平面示意图。

在城市圈内外,见到少量汉代绳纹砖、绳纹瓦和灰陶片。后人的物品中,只有少数牧民留下了现代的酱釉瓷器。在这个地方,周围20公里内,除了类似的烽火台,没有其他汉代的遗址,也很少有现代人。显然,这些汉代的砖、瓦、陶片不会是后人从外地搬来的。所以这些极其残破的残片虽然是地面遗存,但足以成为推断石城建造年代的重要依据。

2.烽火台二-十、在石城以北的山谷两侧,长约10公里的范围内,共见到9座方形或长方形的烽火台,都是用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砌成的。烽火台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每当山谷有曲折,必有烽火台,而在有支出的分岔处,烽火台密集。

烽火台二在石城以北的第二高峰顶上。灯塔III-VII位于山谷两侧的低阶上。烽火台VIII-X位于山顶。这些山峰又高又危险,很难攀登。

在九个烽火台中,调查期间只登上了IV、V和X。号里只剩下一堆碎石。IV,已经完全崩溃,连范围都难以分辨。v型南北长约18米,东西宽12米,大部分已经倒下。x等未登上的烽火台,石墙犹存。从远处看,它们保存完好,大小相似。

X烽火台位于山谷东侧山顶,距离谷底约100米,山路险要。烽火台沿着山谷方向设置,四周是石墙,略像一座小堡垒。西墙长约6.3米,走向290;北墙长约7米,走向20。南墙外(斜向东),还有一条长约10米的石头走道。

在X烽火台以南两座相邻的山峰上,还有另外两座烽火台,分别是VIII和IX。在这个地区,有前、后、左、右三个发散的山谷。控制如此复杂的地形显然是不够的。恐怕这三座塔同时并存(图14)。

d53e81ae17e86c2c61aaac597ed2ba84.jpg图14:号汉烽火台情况图。八-十在布隆奈山谷。

3.Xi石墙。位于X烽火台以北200-300米,横贯山谷东侧的阶地,长约25,宽约3米。没有发现其他建筑遗迹,但发现了汉代的陶器碎片。

第二组:大巴沟地区烽火台遗存。

大巴沟流域的情况与哈隆格非常相似。在调查过程中,我只到了它的入口,调查了古口西侧的一座石头城,即十二世遗址。估计山谷里会有一系列的烽火台。此外,在石城以西约2-3公里的山麓上,远远望去有一座烽火台——十三世舍利,外形与前述烽火台略有相似。还不知道

石城广场。方向是339。每边长22.5米。石墙内外均为20-40厘米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上宽3.9,底宽4.4,最高点残高5.6米。南墙中间有一个大门缺口,宽约3米。东墙北半部有一条石质斜坡坡道,保存完好,有18级台阶,至今仍可供人们直抵城墙。

这座城市收藏的汉代陶器和瓦片是其建造时代的标志。与哈隆格奈石城不同,这座石城在四个角上都有一个“马脸”,但在其南墙之外,有一个薄石墙,围绕平面呈水平矩形。这面外围石墙东长约38.5米,南北长25.5米,厚1.3米。南苑中间和东苑南面有一个宽约1.6米的缺口。与过去在居延地区发现的屏障外坞墙十分相似。但据调查,这种外环石墙的石色略新,可能是后世牧民所加,故未纳入城市平面图的测绘中(图15)。

4a65501bc7f41635516e3040f8951be9.jpg图15:哈萨克隆格乃谷大坝沟南口小石镇示意图。

再看上述烽火台遗迹,可以估计汉代在这一带设置的城池封锁,只是在一些山谷通道及其附近设置了一系列石城和石塔。这是因为险峻的阴山和辽阔的土深泽本来就是一道天然屏障。

地处阴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通道众多。在这些地区,很可能也有相同性质的灯塔遗迹。我们真诚地希望,今后能有人对这一地区的汉代堡垒遗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附:关于汉代垦区的调查,历史地理已在《汉书地理志》第7期(1965年11月)《水经注》篇中调查过。本文不仅对地理环境的变迁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还公布了当时的考古调查资料。

推荐阅读

姊妹俩的较劲-【2024年5月更新】

​晓雅和晓君这对姊妹,外表虽然是同样漂亮,同样是人见人爱的绝色美女,但二人在性格上,却完全截然不同。晓雅是姊姊,她除了五官长得无懈可击外,浑身仍散发着一股感性美,为人易表露感情,颇为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

2024-05-05

偷淫艳丽少妇的骚屄-【2024年5月更新】

​阿飞是我的同事,也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虽然,他是我单位的临时工,进来才两年多一点,分在我管辖的部门工作,但是,我和却一见如故,丝毫没有上级和下级隔阂,即使如此,他还是非常的尊重我,特别是在单位里他是绝

2024-05-05

强姦老同学-【2024年5月更新】

​呤……一声门铃响起,正在清理地板的阿敏慌忙放下手的扫帚跑过去。打开门一看,是自己的朋友也是大学时的同学建明。阿敏高兴地将他迎进来,只见平时不太修边幅的建明今天一改往日。? ?他穿着灰色的西装,头髮整齐光洁

2024-05-05

穿越之鹿鼎风流16-【2024年5月更新】

​第一张 穿越了啸天玩了会儿《鹿鼎记》嘆道,「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大多都是武艺高强之辈,可是唯独韦小宝武功逊到不行如果我去了《鹿鼎记》的世界,我不仅要有权有势有美女,还要……」,啸天刚关了《鹿鼎记》后嘟囔道。

2024-05-05

我佔有了侄女-【2024年5月更新】

​“ 铃~~~~”闹钟的叫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拿起了闹钟一看已经是七点半了,我爬出了温暖的被窝,然后穿好了衣服走出了门。“啊~~~~”我迎着风打了一个呵欠,现在是盛夏所以四点多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骑上我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