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周口地区史前文化聚落遗址总结报告 周口遗址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2 浏览:

周口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史前时期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暖潮湿。在广阔的平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许多动植物。这里有几千万年前的琥珀化石和几百万年前的象牙、古树、鸵鸟蛋、鹿角等许多动植物化石。新石器时代,许多原始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裴李岗、仰韶、大汶口、屈家岭、龙山等诸多文化。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阶级开始分化,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早期的二里头文化一直延续到商周和春秋文化。

我国已发现200多处古文化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152处,包括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这些遗址遍布全国,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繁荣。商水、襄城、扶沟、西华、太康、陆毅等县均有裴李岗文化的遗迹和遗存。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21处,其中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型,晚期遗存属于秦王寨型。大汶口共发现25处文化遗址,均含有其他文化遗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有一定区别,表现出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共发现龙山文化遗址79处,早期与大汶口文化并存,中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有些遗址包含了山东龙山文化的许多因素。中国已发现22处二里头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较少,一般与龙山文化晚期和商代早期的遗存有直接的重叠关系。最近,在太康、淮阳、陆毅三县发现了五处岳石文化遗址。这里的岳氏文化包含了很多二里头文化的因素,与山东的岳氏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商代遗址43处,周代遗址67处,大部分是商周文化并存。

1c2a416773283b098a1ae27cd1ac9230.jpg蚌红陶鼎(仰韶文化)

鹿邑县吴庄遗址出土。红棕色陶器与蛤蜊。目前在周口博物馆。

一、史前聚落遗址分布概况

周口、鹿邑县、郸城、沈丘县郊区未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太康县有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并存的遗址。淮阳县有一处仰韶文化遗址,面积只有0.96万平方米。扶沟县有裴李岗文化遗址3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并存遗址1处,面积15000平方米。

1.商水、襄城汾河聚落属于三级聚落,共八处,面积不到九万平方米。襄城县有两处仰韶文化遗址:一处与裴李岗文化并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一座与龙山文化共存,占地13000平方米。商水县有6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3处与大汶口、龙山文化并存。这六处仰韶文化遗址沿汾河自西北向东南分布,从谭庄镇到姬胡乡约40公里。汾河流入襄城县,有两处仰韶文化遗址。最远的是新桥乡骆驼岭遗址,距离商水县胡集遗址约30公里。商水县和襄城县的8个站点,汾河沿岸总长70多公里,可以说属于一个一站式聚落群。仰韶文化的特征多与屈家岭或龙山文化重叠。

2.西华有十三个聚落,其中二级聚落三个:沐风乡小白庄遗址24万平方米;沐风乡养马岗遗址17.5万平方米;田口乡灵溪遗址占地12.5万平方米。三等住区十个,都在9万平米以下。西华县沙河长69公里,颍河长65公里,贾鲁河长32公里,辖19个乡,其中9个乡有聚落遗址。遗址的特点是很多是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并存,或者大汶口、龙山文化并存,或者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并存,也有纯龙山文化遗址。凡是与龙山文化共存的遗址,都视为龙山遗存。

3.商水(含郊区)有28个聚落,属于三级聚落,都在9万平方米以下,最大的聚落遗址只有6万平方米。商水县辖22个乡镇,沙英河从北部流过。在15个乡镇有26个站点。一些龙山文化遗址有仰韶或大汶口文化遗迹。周口市郊蔬菜乡有两处遗址,距离商水唐庄乡约10公里,可归为商水聚落群。

f9378a878b487bed7cabf6b64557bbab.jpg三足红罐(仰韶文化)

陆毅武庄遗址出土。泥泞的红色陶器。目前在周口博物馆。

4.淮阳聚落19个(含郸城),都属于三级聚落。面积在9万平方米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在聚落群中的平凉台遗址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是这个聚落群的中心。淮阳县的沙英河有50公里长。9个镇14处遗址,部分龙山文化遗址有大汶口文化遗存。遗址主要分布在淮阳县东部。郸城有五处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郸城西部的五个乡镇,正好与淮阳东部的遗址形成一个群体。

5.泰康——柘城县(下辖商丘)15个居民点:柘城县城关镇2个二级居民点和15万平方米老北门遗址;柘城县陈庆集镇高庄遗址占地10万平方米。三级聚落13个,都在9万平方米以下。太康县涡河长55公里。7个乡镇9个站点,基本在县城东部。商丘所辖柘城县西部有城关镇、申桥乡、伯岗乡、张桥、牛城镇、陈庆集等6处遗址。柘城县伯岗乡距太康马头镇仅10公里,而柘城县申桥乡对太康至关重要,因此柘城县遗址可与太康遗址合群。

6.项城市——有17个沈丘聚落,其中次聚落1个,孙店乡毛家遗址21万平方米。三级聚落16个,均在9万平方米以下。鹿邑县有三处遗址,其中两处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并存。不能组成聚落群,也不能与其他聚落结合。襄城县辖18个乡镇,8个乡镇有10处龙山文化遗址,部分乡镇有二里头文化遗存。沈丘县辖21个乡,其中4个乡,7个龙山文化遗址。总的来说,这两个县的遗址比较分散,有些遗址处于两个县的临界点,不能完全分割。只有把这两个县的地盘合并成一个更分散的聚落群。

7.扶沟聚落群十六个,都属于三级聚落群,面积不到九万平方米。扶沟县贾鲁河长47.2公里。10个乡镇16处龙山文化遗址,部分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或二里头文化遗存。这些地点很分散。

0b1ff4e46e391f64be43a7d721ee5e73.jpg彩陶腹壶(大汶口文化)

1982年,从周口烟草公司仓库出土。泥泞的红色陶器。目前在周口博物馆。

二、裴李岗文化遗址

裴李岗文化,因1977年在新郑裴李岗发现而得名,是目前中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9000年,分布范围主要在黄河南岸河南中西部地区。在周口市的襄城、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陆毅等地均有发现。扶沟前闸遗址位于扶沟县城东北30公里前闸村东的高台上。面积约1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分别属于西周、仰韶、裴李岗文化。村民在这里取土时,发现了人骨、装沙的陶罐、陶罐、石磨等。应该是埋在古墓里的。估计这一带应该有裴李岗文化墓地。陶器被村民打碎,石磨被扶沟县博物馆收藏。项城市后高故里遗址位于项城市南25公里的高斯镇后高故里村西北角。遗址东临高老家村,西临老城区到高寺镇的农村柏油路,北殿寺遗址2公里。遗址略高于周围地面,与古丝绸河东岸交汇。文化层厚1.8 ~ 5m。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农田道路和沟渠,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遗址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84米,总面积68080平方米。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石磨和残陶。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掘后,1979年,安志敏鉴定该遗址为裴李岗文化。1977年、1991年、2000年,市县文物部门多次到此进行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从沿路的断壁残垣中发现有不同时代的文化层,上层属于仰韶文化,下层是裴李岗文化。还有许多龙山文化的遗迹和少量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遗迹。暴露的遗址和遗迹包括不规则的圆形灰坑和大块红烧土块。从灰坑中发现骨头、斧头、骨锥、靴子、小型石器和大量陶器碎片,遗物丰富。特别是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周口市文物调查队和项城市文物调查队联合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了——安徽双墩文化遗存,是江淮地区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

长期以来,在中国考古研究中,把中国腹地的新石器文化划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地域系统。但两者之间的淮河流域被分为两部分,淮河以北叫黄淮,属于黄河流域,淮河以南叫江淮,属于长江流域,制约了淮河流域考古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在苏的倡导下,苏鲁豫皖考古学家联手提出了淮河流域独立考古研究的重大课题,大大加强了淮河流域遗址在我国古文明研究中的地位。项城市后高老家遗址是淮河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后高故里遗址面积大,堆积厚,延续时间长。是目前周口市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早在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在这里进行过考古调查。后来经过多次全国、省级文物普查和专项文物调查,发现有石磨、石磨、石铲、石斧、锯齿石镰等石器,骨锥、骨镘、骨靴等骨器,也有红陶罐、灰陶罐等陶器和多件带砂或蚌片的陶器,陶器颜色以红、褐为主。该遗址包含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内容,以及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史前文化,距今9000~8000年。后高故里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最东端,文化层丰富,遗存丰富,文化特色独特,对解决豫皖边界考古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裴李岗文化影响东传的重要接触点。有专家认为,在裴李岗文化晚期,舞阳贾湖向东经周口地区至淮南丘陵地区,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发展为双墩文化(又称侯家寨文化)。然后向东到达江苏中部的高邮地区,发展为龙丘庄文化,从而论证了周口地区后高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学术价值。

后高故里遗址本身涵盖了裴李岗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这种融合了各种文化因素的大型遗址非常少见。其周围还有许多同时期或较晚时期的遗址,对研究豫东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序列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到目前为止,后高故里遗址仅进行了简单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奥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该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包括石磨、石斧和各种陶器制品。

8b26c1b2473f4e9548f1489c1716689f.jpg陶带流水槽(大汶口文化)

泥泞的灰色陶器。现收藏于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

石磨:椭圆形,长100厘米,宽22~44厘米,厚3.5厘米。由整块砂岩打磨而成,制作规整。该装置的表面是平的,两个侧面是直的,另外两个侧面稍微弯曲,该装置的底部是平的。底部有四个圆柱形足,高4.5~5厘米,直径4.5~5厘米。此器出土于扶沟前闸遗址,是国内最大的裴李岗文化石磨。另一片为花岗石,盘面中部略厚于两端,一端略残,另一端呈三角形,表面平整有光泽,足为梯形。它是从商水县的文物中收集的。

石斧:刀刃打磨,刀身上凿痕明显,刀刃略宽,刀身笨拙。

陶器多为带蛤粉的褐陶和带砂的红陶,其次为泥红陶,泥褐陶少见。有很多用蚌粉的锅碗瓢盆之类的炊具,但是有大量的蚌粉,用手摸起来又软又脆。带砂红陶略硬,多用于壶、盆等器皿。乐器表面以素面抛光为主,装饰中只看到弦线和钉线。常见的器皿类型有壶形鼎、双耳壶、大口深腹壶、圆肩壶、平底碗等。敞口、鼓肚、锥足的壶状鼎;小口耳壶,短领,双耳半月形,耳上有小圆孔。深腹罐的罐口呈喇叭状,直腹。

后高老家遗址上层文化层中除红褐色陶器外,还出土了一些磨光黑陶和磨光灰陶,用于杯、壶等小型器皿。三脚架脚分为两种,一种是圆锥形,后跟有额外的一堆印痕,有的后跟有两个指窝。第二种宽而平,正面中间有凹槽。彩陶发现红色,图案不清晰。这些器物与下层出土的不同,应该是晚于裴李岗文化的仰韶文化早期遗物。

这里发现的石磨与郑州南阳村发现的石磨一致。小口双耳锅和新郑裴李岗锅一样。大嘴深腹坦克接近裴立刚。壶形鼎与裴李岗一式鼎相似,属于裴李岗文化。后高故里遗址裴李岗文化在仰韶文化之下,证明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显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近年来的其他新发现包括:西华电母遗址,在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器物,如带砂的棕色陶器、带蛤的灰色陶器、石磨盘、石碾棒、鞋底形石铲等。在商周高速周口段商水张庄乡万和村附近,通过文物勘探,发现有一处裴李岗文化遗址,距离遗址地表约2米,文化层厚度2.5至4米不等。上层是商周文化,中层是仰韶文化,下层是裴李岗文化。下层出土的有沙、带蛤的褐陶片、红陶足等。陶器碎片很小。气温极低,具有典型的裴李岗文化特征。其他地方如郸城、淮阳、太康、陆毅等。偶尔发现具有裴李岗文化特色的陶片等。因为没有详细调查,具体范围和文化层厚度不详。

20ae0e400693349a5d12cce4af6c3f1c.jpg灰壶背壶(大文奇文化)

泥泞的灰色陶器。现收藏于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

周口市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在商水、西华、扶沟、太康、襄城等地,其它如郸城、陆毅等地也有标志。从简单的材料来看,与周边地区的裴李岗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各有特点,如陶器的温度较低,制作粗糙,陶器的颜色不够鲜艳,陶器的造型普遍较大笨重。由于目前的考古工作还不够扎实,仅限于少量的调查或偶尔对基础设施的发掘,没有大规模的系统考古发掘,所以其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并不十分清晰。比如在扶沟前闸遗址,发现了裴李岗文化的墓葬。如果进行系统的科学发掘,肯定会有很多收获。

三。仰韶文化遗址

目前,全市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21处。赵志全老师将这些地点分为早期和晚期。还有9处早期遗址,包括高宗陵、小白庄、电母、上水马村、凉台寺、万和、扶沟亭、太康方城、周口烟草公司仓库等。此外,还有9处属于晚期的遗址,包括西华商高宗陵、南柳城、小白庄、瓦屋赵、王榆树、商水番泰庙、胡庄、淮阳墓和丹城段寨。西华的小白庄、瓦屋赵、太康方城与上述晚期遗址不同,包含更多的其他文化因素。除周口烟草公司仓库内进行了简单的试掘外,上述遗址均已进行了考古调查。

早期废墟。这里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都靠近河流,附近地势较高,呈丘陵状。有些包括仰韶文化的遗存,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遗存。这个土墩状的遗址是当时人们为了防止洪水而选择长期居住的高岗地址。一般赵高于地面,文化层1~2米。有些遗址人为破坏严重,只留下一小部分或者只收集了地面上的一些遗物。方城和马村遗址发现了房屋地基、圆形和不规则的灰坑,以及大量烧焦的土块。发现的动物骨头包括马、猪、狗、鸡骨头和鹿角。有许多鹿角,它们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石斧是最常见的生产工具,石铲较少。石斧形制相同,大小不一,刃宽磨光。

早期陶器,如《河南周口地区考古调查简报》篇所述,“陶器分为带蚌片的褐陶、带砂的褐陶、泥橘黄陶、磨光红陶、泥红黄褐陶、泥红黄沙陶等。以贻贝片或褐色陶味土褐色,含较多贻贝片或砂粒,用于炊具。泥质橙黄色陶器较多,制陶温度较低。这些物件多为素色磨光,饰有串纹、麻纹、附加桩纹。彩陶很少见,通常是棕色、红色、白色和棕色。装饰图案有网纹、圆点纹、弧三角纹,常用于壶、盆等泥质陶器外壁上部,有的壶上涂有红色co

鼎分为壶形和釜形,鼎脚为圆锥形和圆柱形。圆锥形足的横截面为椭圆形,正面有凹槽,圆柱形足的顶部有长的放射状钉纹,或应用附加的桩纹;深腹罐有开口直壁或圆腹,有的小口圆肩;壶有两种,一种宽而平,一种窄,一种深而直。碗分直口和收口,大小不同;菜大而浅,柄高而腹鼓,肩部有篦点。

仰韶早期壶形鼎与淅川下王岗早期壶形鼎相同。壶形鼎类似于庙底沟仰韶文化陶鼎和郑州大河村二期的一体鼎。常见的外槽为圆锥形、截面为椭圆形的鼎脚,与大河村一期、荥阳点军台遗址的鼎脚一模一样。收口碗接近下王岗第一期的陶碗。主要的装饰图案是绘在壶、盆上部的白色、黑色或棕色的弧线和圆点。彩陶的图案与大河村一期、二期相同,碗口周围涂红色,这也是大河村一期、二期的普遍现象。因此,这里的早期仰韶遗址相当于大河村一、二期或下王岗一、二期,应该属于仰韶文化庙的底沟型。

晚期遗址中发现了房屋地基和灰坑,但发现的生产工具很少,与早期基本相同,只是陶器纺车的数量有所增加。与早期陶器相比,收集到的陶器中含砂和蚌屑的红陶较少,泥质和砂质灰陶较多,有一定比例的泥质黑陶,也有部分褐陶和黄陶。有蚌片的陶器含蚌片比早期少,质地坚硬。灰陶有深浅之分,陶质坚硬,壁薄。除了素面和磨光面,装饰纹样以筐纹为主,弦纹较少,并附加绒纹。篮子图案横施,纹理不均匀。彩陶数量有所增加,有褐、白、朱等色,也有白色彩陶。装饰图案简单,以网纹、平行线为主,部分彩陶是烧制后上色。有盆、碗、壶、杯、高领、豆、罐、尖底瓶、壶、罐、坛、盖等。

鼎均为壶形,面平或横筐纹,鼎足为平三角或鸭嘴形;罐头可分为深腹罐头、圆腹罐头、大口罐头、闭口罐头等。其中,高领罐是小口的,有抛光的肩,上面有细绳;盆,平沿腹部深;碗,平底斜壁;挺杆,高柄平底;豆,分长柄和短柄;圆柱体,沿腹部深处折叠,在颈部额外涂抹一周的桩线;骨灰盒,直颈;盖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假圈足碗状盖;支架的形状像一个圆形的脚。

3c5f5087a6ebd6941588810a2677925a.jpg白陶腹杯(大汶口文化)

泥白色陶器,现收藏于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

仰韶晚期陶器大多与郑州大河村遗址四期和禹州市古水河二期、三期相同或接近。深腹罐类似于古水河二期的一体罐,高颈罐和瓮也接近于古水河三期的同类器物。收敛罐与大和村四期第二罐相同,圆腹罐与大和村四期相同。这个仰韶晚期的遗存应该属于大河村类型的后期,相当于中原仰韶晚期文化,具有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

西华小白庄、瓦屋赵遗址与前面提到的仰韶晚期遗址不同。两个地点都位于西华县西部,彼此距离很近。陶器以红陶加砂和棕陶加蚌片为主,其次是泥灰陶和部分泥红黄陶。红陶一般呈红灰色,装饰有斜筐纹或上横下竖的筐纹,还有方格纹和弦纹。彩陶颜色为白、红,种类有鼎、罐、豆、壶、盆托等。鼎最常见,一般呈褐色,盆形,壶形,可分为三种,一种多,宽扁,凹凸有致,正面有数个凹槽,二种为扁三角形,三种为鸭嘴形;豆镂空圆脚,高领罐,抛光肩。绕足器有很多,比如绕足杯,高圈足壶。上述部分器物常见于仰韶晚期,应属于仰韶晚期文化遗存。但相当一部分器物含有屈家岭文化因素,如一式鼎、镂空豆足、杯足、壶足等,与湖北京山屈家岭中期、淅川下王岗等地的器物相同或相似。三式鼎和高颈瓶与大汶口晚期同类相同。这两处遗址为研究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资料。

太康方城遗址位于太康县城西北7.25公里,属王集乡管辖。这是一个缓慢而圆润的高港区,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2公里。附近地势比周边高出4~5米。遗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500米。方城村位于遗址上。文化层厚10余米,内容丰富,主要有裴李岗、仰韶、二里头、商、春秋等文物,一直延续到汉代。裴李岗发现的文化陶片不多。仰韶文化遗存分布在遗址东南部,有裸露的房屋、灰坑、焖土、石斧、陶片等。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岳石文化风格的陶片,说明该遗址中也有岳石文化因素。

周口市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西华和商水,北部的太康和扶沟发现较少。东部只发现了丹城段的一个村落,属于仰韶晚期。各种牲畜骨骼的发现,反映出仰韶时期,除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也占一定比例。远川大量蚌壳的存在和许多陶器中反复出现的蚌壳屑,说明当时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河湖密布。生产工具很少,只发现了斧子、铁锹和陶纺车。

ae0735d77a457408ecfad7a3e9836982.jpg灰陶罐(大汶口文化)

泥泞的灰色陶器。现收藏于周口关帝庙民俗博物馆。

陶器色彩不纯,图案少而简单,多为素色和磨光陶器,器物形制较小。大神器很少见。彩陶数量少,画法简单。早期的陶器是手工制作的,除了一些泥质红陶,质地较硬,一般温度较低。陶器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棕色。装饰纹样中常见和弦纹,彩陶纹是烧制前上色,不易脱落。器皿种类较少。后期出现轮制,陶器坚硬,灰黑陶增多。弦纹常见于装饰纹样中,筐纹新出现在装饰纹样中,成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彩陶图案是烧制后上色,容易脱落。器皿的类型从早期的深腹壶、收敛壶、壶形鼎、浅腹壶、深腹壶、大口浅腹壶、高柄杯和篦纹壶发展到晚期的深腹壶、收敛壶、高颈壶、圆腹壶、大口壶、壶形鼎、壶形鼎、浅腹壶、深腹壶

这里的仰韶文化遗存丰富,往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了屈家岭文化的诸多因素,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周边地区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但由于这里没有对遗址进行过系统、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其内涵和发展脉络并不是很清楚。希望愿意做好这方面工作的人,让周口市仰韶文化的发展和清晰脉络早日出现。

四。大汶口文化遗址

近年来,河南省发现了许多体现大汶口文化特色的墓葬和文物。截至目前,周口市已发现25具这样的遗体。我们暂时把它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和后期。早期有7处:西华商高宗陵、小白庄、瓦屋赵、南柳城、郸城占庄户、扶沟王刚、周口烟草公司仓库;后期有18处:西华鹿城、丹城段寨、丁寨、冀中、淮阳范丹寺、三里堂、磨七店、平凉台、扶沟美桥、太康怀思、沈丘黄花城、陆毅栾台、商水张华台、大哨、王松、川汇区水关台、项城高寺等。这些站点的特点是:第一,分布广泛。在七个县,一个市,两个区都有。第二,没有单独的大汶口文化层,遗迹均存在于仰韶或龙山文化遗址中,在后期龙山早期遗址文化层中较为常见。一般在早期仰韶遗址晚期较为常见。后来在龙山早期遗址发现(早期大汶口文化大部分分布在西部,西部较多,逐渐向东扩展)。第三,典型的大汶口遗迹多见于墓葬中。第四,不同于山东大汶口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汶口早期遗存以周口烟草公司仓库中的墓葬为代表。1984年这里清理了四座坟墓,1997年清理了一座。方向略西,其中4具直肢葬,1具二次葬。五墓深浅不一,前四墓互断。经鉴定,死者部分门牙被拔掉,部分枕骨被人为变形。随葬品数量不等,从6件到2件不等,第二次安葬没有随葬品。墓中,死者门牙被拔掉,枕骨被人为变形。与山东大汶口的葬俗和随葬品相同或相似。比如石铲,类似大汶口石铲,放在腰间。二式背壶与大汶口三式无鼻壶相似,二式杯与大河村三级二式杯相同,鼎与大河村三级壶形鼎接近。因此,这些墓葬的年代相当于大汶口中期或仰韶文化大河村三期。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层出土的陶片多为褐色带蛤片陶和泥红色陶,没有黑灰色陶。装饰图案包括指甲图案和附加绒毛图案。白底棕色油漆,燃烧前油漆。有鼎、碗、盆、壶等。三脚架呈圆锥形,一侧有凹槽,另一侧为扁凿形,上面有指窝。与大河村一期、二期同类器皿相同,应属仰韶文化庙底槽式。折腹足豆、三短腹足杯、高领足壶为大汶口文化所拥有,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4461af93353c0f5186ca18376c9d0e46.jpg空心白陶豆(大汶口文化)

1975年,商水张花台遗址出土。泥白色陶器现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在西藏。

早期陶器中,褐色和灰色陶器最多,其次是红色陶器,黑陶较少。混合有蛤蜊碎屑的棕色陶器用于烹饪器具。灰陶多为泥质,部分混有细砂。红陶有坚硬的胎和磨光的表面。黑陶多为泥塑,制作精细,部分陶胎极薄。彩陶少,白衣服是棕色的,容易脱落。花纹为点弧三角纹,仅见于壶肩。锅

后期以郸城段宅遗址、商水张花台遗址为代表。张花台是龙山文化遗址。1975年,这里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都是陶器。段寨遗址上层为龙山文化,下层为仰韶晚期文化。1976年在这里发现了坟墓和埋藏的陶器。1979年,河南省博物馆进行了试掘,发掘了两座属于大汶口的墓葬和11座灰坑,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大汶口晚期的灰坑多为圆形,其次为椭圆形,都是大口小底。墓葬有两种:长方形坑和圆形坑。安葬方式有直肢葬和二次葬。有的猪的牙齿随其陪葬,有的死牙被拔掉。陶器以灰陶居多,其次是褐陶、黑陶和白陶。灰陶有浅、深之分。浅灰色陶器质地坚硬,泥料细腻,外表磨光,深灰色陶器略软,壁厚,局部磨光。褐陶分为泥和蚌,多为炊具,内黑外褐。白陶含少量重砂和细砂,质地坚硬,表面平整或磨光。装饰图案有宽筐图案和指套浮雕图案。罐肩彩陶较为常见,有朱红、棕白纹,多为网状纹、平行线纹、圆盘纹。主要器皿类型有壶形鼎、壶形鼎、壶形鼎、高颈鼎、空心豆、背鼎、宽肩鼎、高柄杯、圆足杯、器皿盖。高颈陶器最多,分为三种:一种直颈、圆肩、平底;第二种,嘴微张,肩圆,腹斜;口、颈、腹、底三种类型是凹的。壶形鼎,高领、圆肩、叠腹、底、鸭嘴、鼎足;壶形鼎口小,腹直,足瓦形;开腹凿足壶形鼎。空心豆可分为圆盘形和壶形。菜浅,呈三角形或圆形,有的豆边下有一对喙状泥疙瘩,腹深,边宽平,腹阔。壶高领,耳平而扁,腹直;宽肩壶颈长,肩阔腹薄,底小平底。有两种类型的高把手杯子。一类有高的圆足,圆足上部有对称的圆孔和长方形的空心。两型平边,长柄圆脚。圆柱杯口大,腹深底平,颈长,肩阔腰细,肩上长流。芦苇有一个宽阔的腹部和一个圆锥形中空的圆脚;白陶袋形足,腹部有一周额外的桩纹,有利于短流单耳的鼎形,凿足。盖子的形状像一个小碟子,中间有一个按钮。

曹桂岑在《郸城段寨遗址试掘》号文中指出:“段寨早期(即这里的晚期)出土的背壶、镂空黑陶杯、M1女性拔外门牙、M2埋藏的猪牙,都是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和葬俗。丁涛类似于禹州市古水河三期的一体式高领罐。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文化中都有网纹、平行线等出土彩陶图案。因此,段寨遗址早期文化的时代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相近,也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上述说法是正确的,但周口市大汶口文化晚期一般见于龙山文化早期遗址,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转变的时期。商水张花台大汶口文化器物与偃师古滑城出土的大汶口墓中的器物较为接近,偃师大汶口墓中也出土了早期龙山文化的器物,因此其年代应与河南早期龙山文化相当。

d5b2203b34a0eba47b32c9622ab05236.jpg灰陶杯(大汶口文化)

商水舒庄乡富苏村出土。泥泞的灰色陶器。现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在西藏。

动词(verb的缩写)龙山文化遗址

A

这一时期的陶器包括带蛤片的褐色陶器、带沙的褐色陶器、泥褐色陶器和磨光的红色陶器。蛤蜊棕陶外壁呈褐色,内壁呈深灰色。泥质褐陶的颜色与有蛤片的褐陶相同,但内外颜色不一样;一个是内外同色,都是棕色。前者用于炊具,后者用于食具。泥质灰陶陶有很多种,有些是深灰色,用于浅器皿。一般来说,薄壁和硬陶瓷的容器用于小容器。带砂灰陶含砂量少,仅用于炊具。抛光黑陶大量用于菜肴和豆类;抛光红陶数量少,用于制壶。陶器的装饰纹样以筐纹为主,多用于炊具。规则的方格花纹比较少见,而且节拍较深,纹理清晰,多为钻石。负线和附加桩线数量较少,制造方式一般为轮系,器件壁较薄。器物类型主要有鼎、深腹罐、圆足罐、小口罐、大口罐、盆、豆、圆柱杯、圆足盘、高柄杯、直壁碗、壶、缸、盖。

丁,窄领折出,颈扎,圆肚,掏空。鼎有鸭嘴形、扁柱型、宽带状、扁叶形。深腹壶有两种,一种是带蚌的褐陶,有扁、长颈、垂肩和壁饰上的横筐纹;第二类为泥质褐陶,宽厚,口稍收口,直腹壁,竖厚筐纹。豆是打磨过的黑陶,扁口,浅锅形腹,柄厚。一些豆架有各种各样的圆形凹陷。高柄杯有两种,一种是泥黄陶,薄唇卷出,腹圆壁厚;第二种是棕陶带砂,腹壁直管状,下部向外突出一周,柄厚。

0bdcb80ffe8356de3dbfa24f94553a66.jpg黑陶带砂(大汶口文化)

1975年,商水张花台遗址出土。带沙的灰色泥陶。现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在西藏。

这一时期的鼎和鼎,接近古水河三期。深腹壶与郑州庙底沟一期、大河村五期两型壶相似,其他如圆足盘、浅腹豆、直壁碗、圆柱杯盖等则是河南龙山文化常见器物。过去这里出土的横筐圈壶,在河南龙山文化中并不多见。近年来,在登封市和禹州市的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中普遍出现,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陶器。此外,这里出土的镂空豆具有明显的大汶口文化特征。

龙山文化中期遗址

中期有29处遗址,包括商水张花台、凉台寺、銮祥寺、双阳双中、平凉台、石坚寺、祝丘寺、青阳八推、扶沟烟州等。

这一时期的陶器有五种:混砂灰陶、泥灰陶、泥黑陶和磨光黑陶。其中以泥质灰陶为最多,其次是抛光黑陶。花纹以篮子纹为主,格子纹、绳纹、弦纹少见。鼎,口边窄,方边,沿面有凹槽,内有折角,口肩小,腹壁有方格或篮状花纹。三脚架脚有两种,一种是宽带,顶部有两个圆窝,表面有两条竖线;一种是平锥,顶部有两个凹折边。深腹壶,宽而平,折角,颈和圆肩在内侧。其他器皿有甑、圆腹罐、收敛罐、大口罐、高颈罐、壶形碗、圆足盘、豆、直壁碗、瓮、盖、底座。

这个时期的陶器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是一样的。其主要特点是抛光黑陶和抛光灰陶较多,以篮纹和方格纹为主要装饰图案。一般器皿壁薄,器形规整,制作相当精细。大多数血管与tho相同或相似

鼎分三种:一种是圆腹、薄壁、厚格纹;第二种沿窄边向外折叠,腹壁厚,中间有数周的弦;三型口缘微开,口大壁厚。脚架有很多种,比如宽带脚架,有的脚架表面有桩或竖线装饰,顶部有三个点。有圆柱形三脚架,平面三角形三脚架,圆锥形三脚架和乳头三脚架。深腹罐有三种:一种大而奢,深腹,小而平底,壁薄,外有竖筐纹;第二类嘴沿边缘向外卷,颈短,面平;三型大嘴,外沿奢靡,平肚,素面。槽盆,窄边卷进去,大口,细腹,外面有篮子花纹,内壁有槽。其他主要器物有甑、圆腹罐、大口罐、收敛罐、高口罐、壶、小高口罐、折腹盆、刻槽器、碗形圆足、豆、直壁碗、杵杯、瓮、缸、容器座。本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北址与南址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南方混砂陶较多,泥质陶较少,陶器质地粗糙,很多表面没有打磨;有些器物造型特殊,与北方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有较大区别。

综上所述,周口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与其他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大汶口文化遗址都包含其他文化遗迹。地方特色特别浓厚,区别于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特点。龙山文化早期与大汶口文化并存,中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两地陶器相似,未发现陶器。与豫西龙山文化不同的是,周口市龙山文化晚期出土了下部简单的刻槽器,王油坊龙山文化中没有,但在景山公园和豫南地区较为常见。晚期有多种鼎足,与景山公园、王油坊文化不同,但与豫南鼎足极为相似。一些龙山文化遗址包含了山东龙山文化的诸多因素。

00444961249c6e8ec4a704ec155e1894.jpg高领白罐(大汶口文化)

1976年,郸城段宅遗址出土。丹城博物馆现藏泥白陶器。

周口市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陆毅栾台遗址的发掘证实了这一点。陆毅栾台遗址有六个文化层:第一阶段是大汶口文化;第二期是龙山文化;第三期是岳氏文化;第四期是商业文化;第五期是西周文化;第六期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间隔地连续叠加,说明这里的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目前周口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仅限于遗址调查和少量的试掘,资料极其有限。它们丰富的内涵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科学挖掘来揭示。希望有意愿的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让周口市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大致情况和清晰脉络尽快呈现出来。

六、二里头文化遗址

目前,周口市已发现16处二里头文化遗址。根据豫西二里头的文化尺度,我们将这些遗址划分为三个时期,概括如下: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址

这一时期的遗址有商水诸集、凉台寺(庄妍)、太康方城、项城高寺丘、白骨丘、沈丘董重、淮阳范丹寺、双中、西华鹿城、后于王庄、扶沟林寨等11处,以西华鹿城为代表。

鹿城遗址位于西华县西南16公里的鹿城村北。这是一个正方形的高平台,长度为a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带砂灰陶不多,磨光黑陶更是少见。有的泥质灰陶涂成黑色,有的是黄灰色;带砂灰陶多为黑灰色,黄灰色数量较少;抛光黑陶只用于盘、豆之类的。纹饰以篮纹为主,有粗有细,有细有细,纹理不是很清晰。有的细而密,有的松而菱形。它们只用于锅碗瓢盆等炊具,数量不多。弦乐的弦偶有发现,和弦的数量不多。

丁:有两种。两件一式两份。一件是灰陶带砂,深灰色,宽边向外折,口圆,面平,肩部有弦纹;另一面墙饰有斜筐图案,是棕灰色的。第二种是混砂灰陶,棕灰色,窄边向外折,腹部圆形,壁上有筐纹。三脚架有乳头形和扁三角形。

深腹舱: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带砂灰陶,深灰色,宽边向外折,腹壁饰斜筐纹,器身较大。第二种是灰陶,有沙、灰、奢边、短颈、细腹、长方格壁饰或素面。2件一式三份。一种是砂灰陶,灰色,窄边,平腹壁,厚壁,斜筐纹;另一件有直的腹壁和直的篮子图案。

圆腹罐:分为两种。一类是灰陶带砂,涂以黑色,宽边,挂肩,壁饰上有粗糙的篮子图案。第二种是灰陶加砂,涂成黑色,沿外折,肩圆,腹壁有方格。另一件用篮子图案装饰。

平底盆:泥质灰陶,表面略抛光,腹壁略弯曲,大平底。盆地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泥质灰陶,黄灰色,大口大,腹壁比较直平。第二种是泥黑陶,稍有打磨,边缘平整,鼓鼓的,素净的。第三种是泥质灰陶,外壁磨光,肩部有凸弦纹。腹壁平直,壁上装饰有篮子图案。

93648cdeff74693f0411529d0da63026.jpg漱口镂空白陶圈豆(大汶口文化)

1976年出土于郸城段宅。丹城博物馆现藏泥白陶器。

小盆:泥质灰陶,涂黑色,沿外卷,大口,颈上有小束。

高领罐: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泥质灰陶,深灰色,高直领,壁上有筐纹,肩上有一周附加的桩纹。第二种是泥灰色陶器,浅灰色,沿外侧卷制,直领,壁饰上有篮子图案。

甑:灰陶带砂,黄灰色,只剩底部,甑孔呈三角形。鼎:抛光黑陶,平腹壁,大平底。

豆类:抛光黑陶,沿外折,深腹,残。

二里头一期陶器制作精细,形状规整,有的有圆唇,内缘不突出。有些船只在下部有略短的肩部,腹部很深。一般器皿比龙山文化同类器皿小,有扁圆形花纹,棱角粗糙,有的精细,筐形花纹多为左上右下,有的方形花纹为菱形。其中,三角甑孔、三式深腹壶、平底壶、三足壶和豆与二里头遗址一期相同或相似.一型和二型鼎足呈乳头状或三角形,见于景山公园临儒二里头一期遗址。此外,出土的器物中还保留了一些龙山文化的色彩,表现为有的器壁薄,表面有螺旋形痕迹,有的纹饰整齐清晰,棱角突出。特别是一型深腹罐,与龙山晚期同类器皿相似,年代应略早于一般二里头一期.这里出土的一式深腹壶、一式和二式圆腹壶、一式壶与豫西的不太一样

深腹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灰砂陶,漆黑色,边窄,颈略窄,壁饰上有横筐纹。第二种是灰陶带砂,深灰色,扁而卷,颈被缚,腹薄,腹壁有细绳纹。其中,腹部看起来像是涂了一层烧焦的土皮;另一只漆成黑色,绳纹略粗。第三种是涂成黑色的混砂灰陶。其中一个是沿外侧折叠,系在脖子上,墙上用细绳图案装饰;另一件口沿扁平,腹部较薄,颈部有弦纹。

圆腹罐:灰陶带砂,浅灰色,微开直口,外有弦纹,颈下有弦纹。大口罐:分两种。一类是灰陶带砂,棕灰色,颈长,肩壁宽,饰有串纹。I型为泥质灰陶,黄灰色,窄边,长颈略内折,腹圆,壁饰有串纹。

高颈瓮:泥质灰陶,涂黑色,直领,小口,宽肩,肩有两周纹纹。

该遗址器物的主要特点是:以带砂深腹罐和圆腹罐为主要炊具,纹饰以绳纹为主,比一期粗,比三期细,排列整齐,纹理清晰。圆腹坛口外缘附近有花边,沿深腹坛口有一些卷边和一些折边,与一、三期不同。因此,我们将这些工件设置为第二阶段。二里头二期发现的遗址不多,出土的陶器也很少,目前无法进行深入分析。

二里头文化三期遗址

这一时期的遗址有10处,包括王水王天寺、项城市骆驼岭、沈丘董家、太康方城、淮阳双甲、西华后段庄、王庄、电母、上高宗墓、潞城,其中骆驼岭遗址具有代表性。

驼峰岭位于项城市新桥乡朱大庄北部,东临泥河,西南临红河。两河之间的地势比较高。高地中间有南北相邻的两个大土堆,形似驼峰,故名骆驼岭。南岭以下,主要是龙山文化遗存。北陵之下,除了仰韶文化遗存外,还有二里头文化二期、三期和商代二里岗的遗迹,也有一些低温易碎的红陶小碎片,可能更早。

32b05069c64db5427a1cc4d5db4619ff.jpg红陶壶(大汶口文化)

泥泞的红色陶器。现藏于淮阳县博物馆。

二里头三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混砂灰陶为主,泥质黑陶占一部分。有的泥质膨胀陶被涂成黑色,有的墙体呈棕灰色,有的呈深灰色,陶色混杂。有的是深灰色,有的是浅灰色,陶器颜色也不一样。花纹以粗绳纹为主,附加绒纹粗糙;其次,还有一些织法和和弦。泥质黑陶器壁稍有打磨,数量较少。

深腹舱:分两种。其中一件是带砂的灰陶,小口、颈,壁上有粗粗的绳纹。另一块有直的腹壁。第二种是灰砂陶,边厚壁薄。

圆腹罐:混砂灰陶,涂黑,壁上有粗绳纹。

大口罐:泥质灰陶,青灰色,口略奢,边粗,颈粗,壁饰粗绳纹。

盆:分为两种。一类是泥质灰陶,敞口,浅腹,壁饰堆积数周。第二种为泥质灰陶,黄灰色,口窄,腹深,壁平,表面有绳纹,近两侧有一对鸡冠状耳。

大口尊:有三种。第一种是泥灰陶,稍有打磨,大口,颈肩有弦饰,口径略大于肩径。第二类是泥质灰陶,大口张开

二里头三期的陶器比二期多,其主要特点是:以带砂的深腹罐和圆腹罐为主;花纹以粗绳纹为主,二期绳纹少见;出土了很多大嘴雕像。因此,这批陶器可归为二里头三期,与豫西二里头三期接近。其中型、型深腹壶、大口壶、型大口雕像与豫西二里头三期同类器皿相同或相似,但陶豆与豫西不同。两型大嘴雕像的器身覆有附加的桩纹,类似豫西的深腹瓮。一型、二型壶与豫西陶壶不同,造型比较新颖。其中,二锅三大口芦苇小锅的时代可能更晚。

1f1cf3f4409671f05c0b422a9dcd8c7c.jpg绳纹灰陶石(西周)

襄城李寨小朱庄遗址出土。黑陶加沙子。现藏于项城市博物馆。

七。商代文化遗址

商代文化遗址有

商水朱集、王田寺、马村,项城毛冢、骆驼岭、南顿城,鹿邑栾香寺,太康槐寺、陶母岗、刘庄、方城,郸城汲冢,淮阳双冢、平粮台、试剑冢、蒋台、范丹寺,西华后于王庄、商高宗陵等19处。这些遗址往往与龙山文化或二里头文化遗址共存,有的甚至延续到西周时代,采集的陶器有鬲、大口罐、盆、簋、豆、大口尊等。

鬲:分二式。 一式为夹砂灰陶,口沿外折,沿边较宽,腹壁平直,壁饰绳纹,颈部饰重圆纹或较宽的附加堆纹。另一件器体较小,颈部饰重圆纹。 二式为夹砂灰陶,口沿微敛,壁饰较细绳纹。

大口罐:泥质灰陶,口沿外侈,饰较细绳纹。

盆:分三式。 一式为泥质灰陶,黄灰色,沿外侈,束颈,鼓腹,壁饰粗绳纹肩部有一周弦纹。 二式为泥质灰陶,外涂黑衣,敞口,束颈,肩部饰附加堆纹一周,腹壁饰粗绳纹。 三式为泥质灰陶,略磨光,宽沿,边沿有折梭,腹壁平直素面有弦纹。

簋:泥质灰陶,略磨光,大口,厚沿外卷,圆腹,小圈足,素面。豆:泥质灰陶,略磨光,平沿,直壁,腹较深。

大口尊:分二式。 一式为泥质灰陶,深灰色,略磨光,大口外侈,束颈,肩部有附加堆纹一周,壁饰粗绳纹。 二式为泥质灰陶,外涂黑衣,敞口,腹壁平直,壁饰粗绳纹,肩部和腹部饰附加堆纹。

商代的陶器主要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两种。制陶火候较高,陶质相当坚硬,多为深灰色,陶器的器壁都比较厚,器形也比较规整。一部分器形的口沿直立,内侧有沟槽,一部分器形口沿较宽,略呈 T 字形。炊器类的腹部较深,容器类腹部较圆,纹饰以粗绳类为主,另有附加堆纹、重圆纹和弦纹,云雷纹较少。采集的陶器大多与郑州二里岗期的同类器相似。例如 一式鬲,大口罐, 一式盆、 二式盆、 三式盆、 四式盆, 一式、 二式大口尊,豆,簋,分别与二里岗的 I四式鬲(H1:20)、 二式罐(T4:18)、七式盆(H22:207)、 一 式盆(H15:14)(H9:354)、 二式盆(T21:1)、 三式大口尊(H22:199)、(H1:4)、 二式豆(T1:24)、三式豆(H22:217)等相似。

29ab25104cf508ad92d9c62a9b69364f.jpg

绳纹黑陶罐(西周)

1987年沈丘乳香台遗址出土。泥质黑陶。现藏沈丘县文物馆理所。

八、西周文化遗址

西周文化遗址有商水范台庙、朱集,项城刘冢,鹿邑栾香寺,郸城段、丁砦,太康陶母岗,扶沟雁周,淮阳平粮台等12处,以沈丘县东冢遗址为代表。

东冢遗址位于沈丘县白集镇孙岩村东面。原来是个4~5米高的台地,现在已平去了3~4米,保留高度有1米余。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地面暴露有龙山、二里头、西周和汉代文化遗物,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鬲:分三式。 一式为夹砂灰陶,大口,浅腹,裆部较平,短袋足,壁饰细绳纹。 二式为夹砂灰陶,黑灰色,折沿,敛口,深腹,裆部较平,短袋足,壁饰粗绳纹。 三式为夹砂灰陶,卷沿,浅腹,底较平,尖足,绳纹稍粗,肩部有弦纹一周。

罐:分二式。 一式其中一件为泥质灰陶,黑灰色,平沿,颈部短粗,壁饰绳纹;另一件棕灰色,折沿,绳纹较粗。二式其中一件为泥质灰陶,黑灰色,口微侈,颈细长,圆肩,素面,肩部饰弦纹;另一件颈部较粗,壁饰绳纹。

簋:分二式。 一式为泥质灰陶,灰色,口沿外侈,直腹,壁饰垂直细绳纹。二式为泥质灰陶,黑灰色,沿外卷,腹部较瘦,壁饰一周卷云纹。

小罐:泥质灰陶,直口,平沿,壁饰细绳纹。

小盆:泥质灰陶,壁磨光,口沿较平,圆腹较深,素面。

盆:泥质灰陶,褐灰色,折沿,圆腹较深,壁饰绳纹。

豆:泥质灰陶,青灰色,直口,腹较深,柄残。

罐:泥质灰陶,深灰色,口微敞,圆腹,壁饰较细绳纹。

壶:泥质灰陶,直口,长颈,器两侧有耳。

西周文化陶器是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火候较高,器壁很厚,多为深灰色,一部分为黑灰色,一部分为红黑色。纹饰仍以绳纹为主,有的粗疏,有的细密,其他纹饰很少见。鬲、罐、盆、疊、簋和豆的形状与陕西沣西的同类器相似,譬如 一式簋与张家坡早期 一式簋(H301)相似, 一式~ 三式鬲与张家坡晚期六式鬲(H410)、 六式鬲(H401:14)、四式鬲(T134:4C)相似, 一式 、 二式罐的口沿与张家坡晚期 二式瓮(H104)的口沿样式类同,而罍和豆则与张家坡瓮棺葬M151的葬具和西周墓四式豆(147:1)大致相同。

63c65da11e17c980d8546e6b01cf30be.jpg

灰陶扁壶(秦)

70年代沈丘县北郊窑厂出土。泥质灰陶。现藏周口市博物馆。

九、春秋文化遗址

春秋文化遗址有商水郝岗、马村、良台寺(阎庄)、王田寺、范台庙、朱集,项城南顿城、骆驼岭,太康槐寺、方城、扶乐城,郸城段寨,西华陆城、泥土店、白店,扶沟支亭、高集,淮阳范丹寺等18处,以范丹寺为代表。

范丹寺遗址位于淮阳刘振屯乡,西北距县城约20公里。遗址是个方形台地,较四周高2~3米。遗址上面是学校,在遗址东面有一大土坑,在台地断崖和坑壁上均露出灰坑和文化层。遗址范围不大,长、宽各约100米,出土有龙山文化和春秋时代的遗物。

鬲:分二式。 一式、 二式都为夹砂灰陶,口沿较平,壁饰粗绳纹。

罐:分二式。 一式为泥质灰陶,黄灰色,口沿外卷,壁饰较细绳纹。 二式为夹砂灰陶,青灰色,口沿较平,沿边较厚,壁饰细绳纹。

盆:分二式。 一式为夹砂灰陶,青灰色,平沿,壁饰细绳纹。 二式为泥质灰陶。其中一件为青灰色,平沿外折,口微敛,壁饰较细绳纹;另一件为深灰色,口沿外卷,圆腹,腹下部饰较细绳纹,口沿部分有暗纹。

周口市春秋时期的遗址是比较多的有的与其他早期遗址共存,如商水的朱集、项城的南顿城、郸城的段寨、大康的方城和西华的陆城等,均包含有几个时代的文化遗存,是古代人们长期居住的地点。有的只包含有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没有其他早期的文化遗物,说明这类遗址是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活动的。例郝岗遗址,这里春秋时期遗址的范围都比较大些,包含物是比较丰富的。这里出土的陶器大致与洛阳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由于采集的标本不多,目前还没有全面的比较分析。

参考资料:

李全立《周口文物大观》2013年12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

李全立《周口古陶瓷》2013年12月 中州古籍出版社

周口地区史前文化聚落遗址综述报告,周口遗址

周口店的遗址简介

中文名称:周口店遗址英文名称: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国家:中国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周口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上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遗址。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遂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1930年在周口店遗址还发现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但随之而来的连年战乱,遗失了自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标本,迄今下落不明,这一事件成为20世纪考古史上的世界之谜。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宝贵资料,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已经发掘出代表40多个尸体的头盖骨、下颌骨、牙齿等化石和丰富的石器、骨器、角器与用火遗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距北京城区约50公里。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周口店是“北京人”的故乡,最初形成村落约在元代,其得名一是说因村子位于“周”字形的山口处,而称“周口店”。二是说因有周姓人家最早在此开店,其位置处于山口处而得地名。很久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并不知名的小山村。1929年12月2日,考古学家裴文中在附近的龙骨山上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在这里沉睡了50万年的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马上轰动了世界,使“周口店”这个名字名扬中外。“北京人”的发现震惊中外的发现“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

周口地区史前文化聚落遗址综述报告,周口遗址

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历程

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北京人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出土点。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周口店遗址中最重要的一处地点。自1921年发掘以来,共发现“北京人”化石200余件,分属于40余个男女老幼个体;出土石器近10万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8种、鸟类化石62种,在国际古人类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董翠平说,目前,猿人洞还保留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是华北中更新世标准剖面,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地点周口店遗址第四地点:位于龙骨山南坡,距周口店第1地点西约70米(北纬39°41′14.54302″,东经115°55′29.54308″),该地点高出周口店河46米,洞口向南,发现时洞顶已经大部分塌落,基本上属于露天堆积。1927年,在第4地点试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和少量石器和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1937年,正式发掘时发现了一枚人牙、用火遗迹、数十件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用火遗迹有灰烬层,见于底部。石器数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锤击法和砸击法,石片长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1938年发现的一件喙形尖状器最精致。这个地点的哺乳动物组合有33个属40个种,其中现生种占82.5%,绝灭种占17.5% 1973年,人牙化石发现于第5水平层,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齿,与“北京人”同一牙齿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代表。 田园洞人田园洞,第27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的解剖部位包括:下颌骨(附多枚牙齿)、锁骨、肱骨、桡骨、脊椎骨、股骨、腓骨、跟骨、趾骨。此外还有几枚零散的牙齿,属另外个体。 动物化石还有一批古动物化石,已鉴定出哺乳动物化石26种,其中以鹿类化石为主,并有大量的豪猪化石。田园洞中出现的猕猴、猪獾、原麝等,是山顶洞动物群中所缺乏的。少量化石上有黑褐色斑块,疑为火烧所致。 山顶洞出土文物山顶洞的石器数量很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砍斫器只有3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较精致。两极石片(或称两端刃器)多为脉石英﹐两端有石屑剥落的痕迹。这种石片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很多﹐山顶洞人沿用了同样的方法制作工具。还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 挖掘地点包括:第4地点、第13地点、第14地点。骨针山顶洞出土的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 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周口店遗址第二十六地点(山顶洞):第26地点即山顶洞(北纬39°41′16.90513″东经115°55′28.51044″),这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山顶洞的地点是1930年核查第1地点的边界时,在它的南面发现的,原来洞口为浮土所掩盖。在1933年—1934年进行了系统发掘,共挖去堆积物900立方米,发现包括3个头骨在内的代表至少8个山顶洞人个体的化石材料,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人工性质明确的石核5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艺,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种类数量之多以及用火遗迹之丰富,都是同时代其它遗址所无法相比的 。文化体系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在山顶洞人的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些有孔的兽牙,海钳壳和磨光的石珠,大概是他们佩戴的装饰品。 第二地点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北纬39°41′19.76431″,东经115°55′19.81092″)是安特生、葛兰阶和师丹斯基于1921年发现的,也是周口店遗址最早发现的两个地点之一。周口店遗址第2地点距离第1地点大约200米,初见时像一条南北向的堤,高度大约15米,厚2米,为斜倚龙骨山山体的斜坡,地层为棕红色粘土层,原是一片烧石灰的山。杨钟健先生最先作了研究,编为周口店第2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有中国鬣狗、肿骨鹿、犀牛、野猪、鼠类等,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2种,其中食虫目2种、啮齿目8种、兔形目2种、灵长目1种、食肉目2种、奇蹄目1种、偶蹄目6种;此外,还有爬行类和鸟类各1种,时代是中更新世。所发现的动物化石颜色呈浅黄白色,大多数材料为破碎的肢骨,但化石的石化程度很高;其次为各种动物的单个的牙齿,还有一些对研究有较大意义的下颌骨(包括完整的和破碎的)近40件和几件残破的头骨。根据黄万波研究员描述,这个地点是因当时挖石灰时把石头挖走后,留下了这些堆积物,堆积的上方是钙质胶结粘土结核。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宣布,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年到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纪爪哇人发现以来围绕科学界近半个世纪的“直立人”究竟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代,从体质形态,文化性质到让会组织等方面,的确有过“直立人”阶段,他们是“南猿”的后代,也是以后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处于从猿到进人进化序列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周口店遗址依然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使周口店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经过近几十年的发掘,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发掘出土代表40个北京人的化石遗骸,10万件石器,大量的用火遗迹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世界上同时期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和最有科研价值的古人类及古生物遗址,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1987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揭开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又提前了几十万年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在第3层和第4层上部,考古人员发现了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可能的文化遗物、遗迹,这些材料将为“‘北京人’具备用火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提供新的线索。“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为研究北京生态环境变迁史提供依据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年前北京的地质地貌与现在基本相似,在丘陵山地上分布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栖息着种类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曾出现过面积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其中有鸵鸟和骆驼栖息的遗迹,表明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曾出现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 中国人的直系祖先---田园洞人周口店遗址群中的“田园洞遗址”发现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距离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约6公里。是周口店遗址群中的第27个地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这里进行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包括下颌骨和部分肢骨在内的古人类遗骸和丰富的哺乳动物骨骼,并确定该古人类个体生存的时代为4万年前。 据悉,中科院周口店古人类学研究中心,田园洞考古队,将按照原发掘计划继续开展该洞穴遗址的发掘工作,以获取更多和更完整的科学资料,尤其致力于寻找古人类生存与行为信息。同时将采集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样品,进行一系列关于遗址年代、生态环境、沉积动力、埋藏条件的分析和测试。 由我国科学家带领的国际团队成功提取到田园洞人的核DNA和线粒体DNA。分析表明,田园洞人只携带着少量古老型人类——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更多表现的是早期现代人的基因特征,且与当今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蒙古人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与现代欧洲人(欧罗巴人种)的祖先在遗传上已经分开,分属不同的人群。该成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以前通过考古学研究判断,现代人种在4-5万年前已经形成。但这一结论在分子层面缺乏证据。田园洞人DNA的测序分析显示,现生本土人群的直系祖先可以追溯到4万年前的北京地区。”  考古人员介绍,第27地点-----田园洞遗址,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之中,遗址并未被全部揭露,洞穴的延伸范围、全部地层的厚度等诸多方面还不清楚。此外,由于出土化石数量有限,目前还未有石器出土,人类化石及其层位的年龄尚需进一步的测试。但是,根据已有资料并结合周口店遗址的古人类和旧石器发现,专家认为此次发现已经具备了三大科学价值。 1 增加了新的古人类遗址地点 该地点是建国后在周口店遗址周边地区发现的一个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国际知名的重要的古人类研究基地—周口店遗址增加了一个新的地点。 2 弥补了山顶洞人化石丢失的缺憾 同位素初步测年结果表明该人类化石的时代约与周口店山顶洞人同期。由于山顶洞人化石在抗战时期全部丢失,建国后虽经多次调查、发掘也未在周口店发现同期人类化石,此次发现弥补了山顶洞人化石丢失的缺憾。此次新发现的材料成为北京地区山顶洞人时期仅存的人类化石实证。 3 东亚现代人类演化的重要时期 距今2至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弥足珍贵。这一阶段是现代人类,尤其是东亚现代人类演化的重要时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与争论的热点;该处遗址及其古人类遗存的发现对东亚地区现代人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周口店乃至华北地区的古环境提供重要的新资料。

推荐阅读

色老头和美人妻-【2024年5月更新】

​本帖最后由 君倢 于 2015-2-18 09:51 编辑老头一大早5点就来到欣雅社区准备工作,平时7点左右才会来,因为今天他的事情很多,所以提早来。他是做清洁和打杂的,姓张,名正辉,年约60岁,大秃头和啤酒肚是他的明显外表,

2024-05-05

单位文书保管员刘阿姨-【2024年5月更新】

​本篇最后由 ptc077 于 2018-1-23 04:18 编辑刘阿姨是单位裏的文书保管员,那时已经离婚5年多了,因爲丈夫有外遇,她怕女儿受委屈所以自己带着女儿过。她个子不高,大约只有1米6左右,体态比较匀称,保养的不错,最特別的是她非

2024-05-05

商场小神龙-【2024年5月更新】

​●(上)Ch.1刚走下公车,看看手錶,还有25分钟的时间,不想这样早就进到办公室,所以就沿着人行道无意识地走着…看到街上的行人,匆匆地走着,由于已经是夏天了,所以许多女孩都穿着清凉的衣服,在街上出现。看着看着,突

2024-05-05

挨肏的女侠-【2024年5月更新】

​营军帐之中,宇文君正在设宴迎接无恙归来的廖宏俦和黄媚,这两人是周文立夫妇易容假扮的,同席的还有铁菩陀、风云双邪等人。周文立、房秋莹分坐在宇文君左右,宇文君举杯道:恭贺廖兄、柳姑娘得胜归来,仅以此杯薄酒

2024-05-05

天使的堕落-【2024年5月更新】

​晓莉打开更衣室的门,脱下了便服。从更衣镜中她看着自己的裸身,俨然是一副美丽的胴体。乌熘熘的大眼睛、亮丽的长头髮,正是大部份男孩子心仪的对象。颈部很漂亮,有点雪白的感觉。胸部并不是很大,不像电视上的波霸

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