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吴金鼎与山东人体质研究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2 浏览:

徐志杰

1931年,吴金鼎著作《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在《中央研究院历史与语言研究所》第七期发表。作者在引言中说:“民国十六年(1927年),作者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受李继之老师传授人体试验法。”这本书是当时中国人类学家的第一部人类学著作,以某一地区的人的体质为特征,用比较完整、详细的人体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算后得出结论。它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理论性强,特别是对研究山东人基本特征的认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在的评价,如此细致、专业的计算工作,使其成为中国民族学的杰作。《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出版近百年以来,没有可比的作品,特别值得珍惜。

这是一部姗姗来迟且被忽视的人类学著作。

27880b85756b210efe2aa5aac5dde0aa.jpg吴金鼎

1925年2月,清华研究院成立后,吴宓被聘为筹建处主任,同年6月,改为研究院主任。研究所的初衷是建立一个与本科课程相衔接的多学科研究所。但由于当时学校经费的限制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考虑到国学的研究尤为重要,先开设了一门国学学科,人们逐渐称之为国学研究所。

该院国学部聘请了顶尖的学术大师组成导师团队。著名学者有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有清华研究院四大教授之称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考古大师特聘讲师李记,在全国招收有志于国学的青年学生。入学考试的范围包括国内外大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具有知识和经验的各类学校教师,学术机构的服务人员,或在经学、历史小学有基础的各国自学者。申请条件很宽泛,有相当严格的审核程序。

共有30名研究生获得第一期国学资格,其中2人被保留。他们被正式注册为29名学生,学校于1925年9月开学。吴金鼎是1926年9月招收的第二名研究生,1926年3月底开始招生。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拟定了《今年招生科目命题及评分表》。招生方式和程序与第一届基本相同,但考生选择的科目更加广泛和复杂,要求更加严格。列出23个科目,每个科目有6个必答题。吴金鼎是第二届招收的24名新生之一,包括2名考生,24名报名者。此外,还有卢侃如、谢国桢、卫聚贤、王力等。后来成了国学硕士生。吴金鼎入学时,正在德国留学的陈寅恪回国,四位教授和特聘讲师李记的团队正式成立。

吴金鼎在齐鲁大学主修历史和政治学,毕业后在社会经济系担任助教。但对于清华研究院的专业,吴金定选择了他更偏爱的中国民族学考试。由于他的研究范围,他还教授人类学和考古学,他的导师是李记。虽然李记没有被列入四大教授之列,但他的学习经历和学术资本可以与四大教授相提并论。李记毕业于清华大学,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然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先后在胡腾、托策、狄克逊三位导师手下学习体质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1923年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李记在研究生院开设的第一门课程是中国民族志,其次是人文学科,还为吴金定招收的第二届研究生开设了普通人类学和人体测试。在当时的研究所里,学生选择的课题多是由较有名气的王国维和梁启超指导的。陈寅恪、赵元任、李记指导的课题比较少,资料不好找,不好下手,所以真正敢开始研究这三位导师指导的课题的人不多。吴金鼎是李继门手下唯一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民族考试的学生。清华研究院已经成立四年了,但和李记一起研究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学生只有三五个。除吴金鼎外,还有徐中书、吴其昌、于、朱芳浦等。但都是兼职。吴金鼎是唯一一个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一直坚持学习人类学和考古学,尤其是田野考古的人。所以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清华研究院的四个毕业生中,李记只重点指导了一个半学生,一个在吴金定,一个在徐中书。半个徐中书是怎么产生的?原因是当他进入学校时,他的研究课题是和李记一起研究人类考古学。他毕业的时候论文题目是《殷周民族考》和《徐庵淮夷群舒考》。主要导师是王国维,李记一开始就挂了名。

就这样,按照吴金定的说法,他只在清华研究院读了半年,1930年读完《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就拿到了毕业证。他最多是李记三分之二的学生。1927年6月1日,清华研究院举行第二届毕业典礼。本届毕业生已完成所选专题研究课题,成果经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教授评审,并提交校务会议审议。通过考试的有卢侃如、谢国桢、王力等30人,并颁发了毕业证书。因为吴金鼎没有写完论文,所以成绩完成后才让他毕业。需要完成的成绩是《山东人体质之研究》。

cc3779c2cfa424b840f47af6530eda86.jpg在《山东人体质之研究》第一章的引言中,吴金定简要叙述了这本书的开端和写作过程。1927年春,吴金定因种种原因从清华研究院退学,回到母校齐鲁大学继续教学和研究。在清华研究院,吴金鼎跟随学习人体测试的方法,同时为了学以致用,在助教王的帮助下,在清华大学一个月内对68人进行了测试。这是吴金鼎第一次尝试人体测试。就在寒假前,吴金定准备放弃在清华研究院的学习,把所有行李运回济南,回到母校继续教书。李记听说后,劝他留下来,但吴金定执意不肯,“吉志老师慷慨地同意把仪器借给我,好让我带回山东长期试验,完成我未完成的工作。我所期待的是远远和伟大的。”

至于吴金定为什么放弃在清华读研,众说纷纭。李记也知道自己实在没有太多时间亲自指导吴金定的研究工作,于是直接带着人体试验的仪器把吴金定带回了济南,完成了工作中的研究课题。吴金定回到齐鲁大学后,教学工作非常繁忙,“每天上课都很累”,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人体试验和研究。好在大学里有好几个假期,于是吴金定趁着假期,在妻子王的帮助下,趁着全校同学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测试。从1927年秋到1929年冬,在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共对291人进行了科学测量和统计。就在工作结束时,李记写信询问在吴金定的进展和成就。吴金鼎把所有的资料,经过核算和整理,起草了《山东人体特征》一文,发给导师。李记看后非常满意,并“高度赞扬”。

03cbfca03be15758e58a187644d01446.jpg李记

1929年冬,李记写信给吴金定,询问人体试验的进展情况。首先,他担心学生的学习。重要的是,清华研究院于当年7月关闭,李记本人已离开研究院,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组长。如果没有及时上交研究论文,吴金定可能永远拿不到研究所的毕业证书。李记看了吴金定的《山东人体特征》初稿后,非常满意,通过了他的研究,交给了已经改名为清华大学的学术人员。这就是“吴金定成绩完成后也给毕业”说法的依据。在清华研究院的半年时间里,吴金定没有花太多时间陪导师,但还是拿出了让李记满意的《山东人体质之研究》,这既是对导师培养和希望的回报,也是吴金定执着、坚韧性格的体现。1924年,李记到湖北调查人民体质,并于1925年8月在北京中国科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上作了《湖北人种测量之结果》,但未能成书。

《山东人体质之研究》是1930年以后出版的。那年春天,在李记老师的号召下,热爱田野考古的吴金鼎离开了母校,加入了诗雨研究所考古组,担任助教。从此,他走上了艰苦的田野考古之路。在和导师相处的日子里,吴金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李记希望同学们在进行田野考古的同时,对《山东人体特征》进行修改、补充和润色,待时机成熟时出版。吴金鼎铭记导师的嘱托,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重新计算、润色手稿,次年完成,并在导师的推荐下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名义出版。

e9fc7e04c4f06f84a2db4bdc6496aa4f.jpg吴金定梁思勇

吴金定认为,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就是书名是为了研究山东人的体质,换句话说,山东人的体质与其他地区、省份的体质差异的数据,都可以在这本书里表达出来。采用的方法是比较研究法,将山东人体与全国人体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山东人的基本平均特征。然后对比山东不同地区的人体,得出山东不同地区人的体质不同。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从区域差异中得出结论,并在区域基础上重新核算,以找到构成山东人文特色的几个个体。

根据书中记载,山东省人口超过3000万的县有107个,应该是人口大省。因为《山东人体质之研究》这本书专业性很强,一般读者是无法从吴金定的作品中读到更多有效信息的。如果能有结构人类学的人来解读,就有可能为山东人近百年来的体质变化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数据,验证《山东人体质之研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山东人体质之研究》自发表以来,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以至于大家只知道吴金定是一位田野考古学家,却湮灭了吴金定这位中国少数人类学家的贡献。

吴金鼎和山东人体质之研究

吴金定的成就与贡献吴金定一生写了《山东人体质之研究》、《平陵访古记》、《摘记小屯逸西之三处小发掘》、《高井台子三种陶业概论》、《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中国史前陶器》等作品,其中1928-1928年。此后,他从1930年开始在历史和语言研究所工作。自1948年病逝后的十年间,他的考古足迹遍布山东、河南、云南、四川四省。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1。龙山遗址的发现和城子崖的发掘:2.对中国史前陶器的认识和评价;3.中国西南考古探索。1.龙山文化的发现和城子崖的发掘说到龙山文化,可以想到黑陶文化。1928年,吴金定在山东省章丘县考察时发现了这个遗址。随后,董作斌、梁思永、吴金鼎、刘对摩崖进行了发掘,并汇编了《考古报告汇编《城子崖》。虽然这本书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可以看到整本书。吴金定为这份报告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书有七章。吴金定单独写了第二章《城子崖地层之构成》和第四章《陶片》,和别人合写了四章。这本书的大部分初稿都是他写的。因为他是发现者,所以他在野外工作非常努力,他对考古工作的奉献、热情和贡献不容忽视。正是他发现了城子崖,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才正式出现在我国考古领域。在城子崖的两次试掘中,吴金鼎采用了当时已经非常规范的发掘技术,对现象的处理非常细致。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城子崖黑陶文化层的发现产生了更为震撼的影响。因为当时中国的考古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起源和中国文化争论不休。许多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和河南省发现的彩陶与古代西方文明产生的陶器图案相似,并得出结论,仰韶文化源于西方文化或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由西向东传播。虽然这种观点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在没有考古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中国文化在西方仍然非常流行。然而,当吴金定在山东发现一件全新的文物时,他发现该遗址先民制作的精美陶器比彩陶更晚,但与河南小屯村殷商文化的发掘和拓展关系更为密切。吴金鼎的发现不仅给反对中国文化西化的考古学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而且激励了更多的考古学家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不能说没有吴金定就没有龙山文化的发现,但吴金定以其丰富的考古知识和田野经验成为发现龙山文化的第一人。2.对中国史前陶器的认识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吴金鼎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就是用这些经验对中国的史前陶器和陶片进行了“每一步”的研究。吴金鼎对中国史前陶器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作品《摘记小屯迄西之三处小发掘》和博士论文《中国史前陶器》中。其中《中国史前陶器》比较精辟。《摘记小屯迄西之三处小发掘》是他在1932年6月写的,是吴金定对他参与的两次殷墟发掘的初步体会。他在侯家庄高井台子发掘后,将仰韶期遗存与龙山期遗存进行了对比。结果他认为仰韶时期的彩陶体积极小,色彩和造型都很简单。骨角由天然材料制成,稍加打磨。没有河蚌,石器就极其单调。另一方面,龙山时期有雕刻的黑陶、骨头、蚌类、石器,形制复杂,有龙山式甲骨。吴金鼎由此推断,龙山文化派的仰韶文化是进化而来的。在英国留学期间,吴金鼎试图从制陶技术的角度对高井台子出土的陶器进行比较。当把遗址中的红陶器与仰韶陶器进行比较时,吴金鼎意识到

两者是否是一种文化,还是个问题。在比较遗址黑陶与龙山黑陶时,吴金定还指出,高井台子黑陶与山东龙山黑陶有几个方面的不同。这些分析方法和宝贵经验为他的博士论文注入了新的元素。1938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陶器》在伦敦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研究中国史前地区的陶器。虽然这本书只分析了陶器碎片,但它的目的是依靠大量的考古证据来解决中国文化起源的争议问题。

吴金鼎和山东人体质之研究

体质人类学的发展我国体质人类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书中记载了不同地区人类的体质特征以及骨骼和内脏的测量方法。汉代以后,随着中西交流的发展,中国文献中关于不同体质特征的人的记载越来越多,反映了对人体体质特征的初步观察。北宋王(公元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铸造的经脉铜像是世界上最早、最精美的人体模型。刘芸(公元1150年)等人在《幼幼新书》年记载了先天畸形的数据。南宋末年宋词《洗冤集录》(约1247年)中就有体质人类学的萌芽。明代王琦、王思懿编著的《三才图会》记载了人类面部特征的分类。这些虽然不是真正的人类学对人类体质的研究,但却是人类体质研究的早期种子。现代体质人类学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从国外传入中国的。体质人类学在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引进与接受期,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的本土化期,1949年至1976年的曲折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深度发展期。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末,赫胥黎(T. Hexley,1825-1895)的《天演论》和达尔文(C. 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的中译本分别于1898年和1903年在中国出版。这两本书对中国进化论和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18年,陈英皇的《人类学》一书出版。该书包括民族特征的分类和分布,人类的起源、进化和生物文化史。1924年,顾的《人类学大意》出版。该书包括对人类、人性、人类起源、种族分类和差异的概述,以及对古代居民的研究。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做过人类学的讲座。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成立人类学小组,增设人类学科目。因为蔡元培在北大和中央研究院播下了人类学的种子,很多人出国学习人类学,成为中国最早的人类学家。1920年,中国人类学解剖学学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同年7月,《博医学杂志》创刊。在此期间,出版了许多人类学专著,如黄新民的《世界人种问题》 (1927年)和裴文中的《周口店成年猿人头盖骨发现之经过》 (1929年)。20世纪20年代末以前,中国的古人类学和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研究主要由外国学者完成,同时开始了中外合作研究。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北京西南周口店村以西的龙骨山一个有50万年历史的洞穴沉积物中发现了几块应时,留下他的助手奥托兹登斯基继续挖掘,并于当年发现了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1926年夏天,斯坦斯基在瑞典实验室从周口店运来的含有化石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另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加拿大人D. Black将这些古人类化石命名为中国北京人,俗称北京人。从1927年开始,卜达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在周口店进行发掘。1929年12月,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第一个中国猿人头骨。在现代中国人体质的研究中,最早的工作是f . Blumenback(1752-1840)对一个中国头骨的描述。根据刘闲的研究,在1902年之前,只有大约174个中国人的头骨被人类学家研究过,而且都是外国学者做的。19世纪2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 Hrdlicka在他短暂访问北京期间测量了700名中国学生。1920年,《博医学会杂志》报道了中国300人的颅骨测量数据和中国388人的身高、体重、胸围。

1924年,G. M .莫兰特在研究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大量东方人的头骨后,得出结论:中国人构成了蒙古人或黄种人的大多数。中国的汉族、藏族、羌族、朝鲜族虽然头骨不同,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族群。1929年,在协和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工作的P. H. Stevenson在《生物学问题统计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从长骨推算身高公式的种族差异。在台湾省,随着17世纪初荷兰的殖民占领,荷兰军医测量了台湾省原住民的身高。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省后,许多日本人类学家在台湾省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从1896年到1899年,鸟居龙藏在台湾进行了四次体质人类学调查。他认为台湾省原住民是从菲律宾群岛、波里尼西亚群岛和马来半岛迁移过来的。之后,日本学者津崎孝、安田岛治等人相继发表了台湾省原住民头骨、椎骨和牙齿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些研究影响了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这一时期(1930-1949),中国第一代体质人类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已经成长起来,吴、等体质人类学家在中国开展了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杨、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家为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做出了重要贡献。吴在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后,于1935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研究员。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他常年奔波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体质调查,积极组建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他发表了10多篇关于体质人类学的论文。例如,1942年,他在《皇家学会人类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南方坝苗的物理特征。此外,吴还创办和编辑了《中国人类学杂志》,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940年,吴在《中国人类学杂志》第二卷中报道了华北平原中国人的体质测量,测量了190项指标。1947年9月,浙江大学成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吴任院长和所长。1946-1948年,他还是暨南大学人类学教授,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人员和教师。1948年,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20世纪20年代,李记在美国攻读结构人类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进行考古研究,也对中国人进行体质人类学研究。1937年,刘闲根据体质特征将中国人分为三类,即华北人(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华中人(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人(分布在珠江流域、福建、海南和台湾省)。刘闲还对海南岛的黎族进行了体质研究。此外,吴金定对山东人的体质人类学有研究。在古人类学研究中,直到1937年周口店因日本侵略战争被迫停止,共发现了约40块古人类化石、大量石器、火的证据和100多块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近100种哺乳动物。魏敦瑞对所有已发现的北京人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此外,1933年,在周口店洞穴中发现了代表8-10个人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包括3个完整的头骨。根据伴生动物的化石,洞穴中的北京人(现称北京直立人)和晚期智人的时代分别约为50万年前和1万至3万年前。这些古人类化石在1941年日美战争开始时就消失了,除了在瑞典乌普萨拉保存的三颗猿人牙齿,这些牙齿是战前运走的。在台湾省,帝国大学成立于1936年。在美国有两个与体质人类学有关的讲座

前者主要研究台湾省各民族的肤色、蒙古斑(儿童斑),后者从事各民族学生的人体测量、骨骼测量、血型、手足纹理、软人类学、体格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间,中国许多大学都设立了人类学系,包括暨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培养了一批人类学人才。与此同时,出版了一批体质人类学的译著和专著,如日本学者鸟居龙藏的《化石人类学》,Yoshio Koya的《民族生物学》,Hasebe的《自然人类学概论》和Shinji Nishimura的《人类学泛论》。专著有吴敬恒、蔡元培、王主编的《世界人种志》,叶主编的《震旦人与周口店文化》,朱主编的《我们的祖先》。在此期间(1949-1976年),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古人类学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受到影响。对中国现代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很少。在古人类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包括古猿和早期原始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古猿和早期人类化石包括森林猿、拉玛猿和类人猿。1956年2月,地质学家在云南开远发现5颗森林猿牙。1957年,在云南开远又发现了5颗喇嘛古猿的牙齿,年代为晚中新世。1976年,在云南禄丰发现了一些上颌骨、下颌骨和40多颗个体牙齿,时代为第三纪上新世早期。1956年,在广西大新县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三颗巨猿牙齿。同年,在广西柳城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另一具巨猿下颌骨,年代为早更新世。此外,在广西和广东发现了47颗类人猿的牙齿,但具体位置不详。1965年,在广西武鸣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12颗巨猿牙齿。1968年和1970年,在湖北建始发现了一个新的化石地点和250多颗巨猿牙齿,可能是早更新世晚期。1973年,在广西巴马县发现了另一颗巨猿牙齿。大新、武鸣、巴马发现的巨猿化石的地质时代可能在中更新世。此外,湖北建始早更新世晚期发现的几颗牙齿被认为与南方古猿相似。直立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有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新材料、湖北郧县、郧西县发现的猿人牙齿等。1965年5月在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的材料包括一颗左上内门牙和一颗右内门牙。地质年龄可能在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龄为170万年前。蓝田猿人的材料包括1963年在陕西蓝田陈家窝发现的下颌骨化石和1964年在蓝田公王岭发现的头骨和部分面部骨骼。这些材料可以追溯到中更新世早期。1949年和1950年在周口店发现了5颗猿人牙齿和2块肢骨。1958年,发现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女性下颌骨。1966年发现的一个头骨的前部和枕骨部分可以与1934年发现的两个头骨碎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头骨。此外,在周口店还发现了一颗猿人牙齿、大量旧石器、火的证据和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早期智人包括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和许佳尧人。马坝人是1958年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发现的头骨。1956-1957年在湖北长阳发现长阳人。这是有两颗牙齿的左上颌的碎片。丁村人遗址是1954年在山西襄汾丁村附近发现的。这些材料包括三种人类牙齿化石,大量旧石器时代和哺乳动物化石。人的三颗牙齿分别是上中切牙、上侧切牙和下第二磨牙,都在右侧,属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1976年,在丁村发现了另一块两岁儿童的右顶骨后上部。许佳尧遗址在1976年和1977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古人类化石包括三块相对完整的顶骨、两块枕骨、一块左上颚(附有一些牙齿)和一些顶骨碎片和牙齿,分别属于十多个个体

晚期智人包括柳江人、资阳人和河套人。柳江人化石是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失的下颌骨)、两根股骨和一个右臀、骶骨和椎骨,属于一名中年男子,股骨可能属于另一名女性。资阳人是1951年在四川资阳的一个码头工程中发现的一个老妇人的头骨。河套人是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发现的一个古人类左股骨下半部和右顶骨的碎片。此外,1972年,在台湾台南县左震发现了一些晚期智人的头骨碎片和牙齿,他们被称为左震人。在这一时期,很少有关于中国现代人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在,只有董对广西僰人体质的人类学研究。在台湾省,1950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体质人类学。台湾省立大学医学院的蔡希贵等人在1960年对布农人的骨骼进行了测量研究。出版的体质人类学相关专著有方宗羲的《古猿怎样变成人》、贾兰坡的《北京人的故居》、《河套人》、《中国猿人》、《骨骼人类学纲要》、《中国猿人及其文化》、郭沫若和杨的《中国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体质人类学逐渐向纵深发展,古代人类学、近代中国体质研究及相关应用学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科院古人类所脊椎动物古生物所与各省文管委、博物馆合作,成为我国古人类学研究的主力军。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又有一批古人类化石出土。直立人化石包括1980年在安徽和县发现的和县猿人、1993年在南京汤山发现的南京人和1994年在辽宁营口发现的金牛山人。早期智人的化石包括1978年在陕西大理发现的大理人和1982年在安徽巢县发现的大理人。这一阶段的古人类学更注重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在理论分析上,广泛运用古生态学和埋葬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类的进化过程。氨基酸测年、热释光测年、石制品微磨痕分析等新技术也在古人类研究中得到应用。这一时期,许多大学设立或重建了人类学系,成为体质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1980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人类学系,主要研究文化人类学,但也引入了体质人类学的一些内容。1981年中山大学重开人类学系,1984年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1999年云南大学成立人类学系。这些大学开设体质人类学课程,并进行相关研究。此外,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也教授或研究体质人类学。1982年,台湾省立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更名为人类学系。1999年,台湾省慈济大学成立人类学研究所,从事体质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此外,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学者也成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人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特点是研究范围的扩大、重视应用研究、研究技术向微观和分子水平发展。1979年和1986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了两期全国人体测量培训班。1984年和1985年分别发表了吴汝康的《猴与猿》和邵的《猿类的生活史》。这些都为我国各民族的人体测量和观察研究奠定了基础,于是我国各民族的人体测量和观察研究得以大规模开展。迄今为止,已对中国43个民族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测量和观察。人体测量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各民族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和体育运动的研究。热

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还涉及灵长类动物的解剖与生态,人类生理特征的遗传与变异,少数民族的正常皮纹,各种遗传病患者的皮纹,各个民族包括红细胞血型抗原、补体成分、各种酶、耵聍类型、苯硫脲味、色盲、触珠蛋白等遗传性状的遗传多态性,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DNA多态性,主要是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用于研究人类群体的亲缘关系、进化和迁移。此外,与体质人类学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如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法医人类学、古病理学、医学人类学等,也在国内初步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的体质人类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到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推荐阅读

姐妹都想要-【2024年4月更新】

​一年前我爸爸离了婚,而大约半年前跟他的公司女同事再婚,成了我的继母,继母先前也是离了婚,独自扶养她那两个女儿,分別叫小莹跟玲玲。而我的年龄正好在他两人之间,所以我就多了一个姐姐跟一个妹妹,姐姐小莹虽然

2024-04-24

催眠女友-【2024年4月更新】

​催眠女友? ?第一章 催眠秀,催眠诱导再诱导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遇见了曼妮莎,她爲了学费在图书馆内打工,我则正爲了我的经济学报告在找资料,一开始我主动去找她搭讪,不一会儿,我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之处,就这样的很

2024-04-24

共享妻子-【2024年4月更新】

​汪刚勇是我高中的要好同学,目前在基隆一家机关服务,星期五的晚上,汪刚勇打电话给我说星期六要到高雄出差,顺便要到我家来叙?旧,我当然表示说,非常的欢迎的喽。汪刚勇要来高雄出差,这消息我告诉结婚不到一年的妻

2024-04-24

偷食邻居妻-【2024年4月更新】

​我结婚的那一年,已是二十八岁了,孩子都快出世了,单位才分我一间小房,总算是安下身来。那时,我正是在半工读。妻子临产后,我无暇照顾,只好让妻子向工作单位请了半年的长假,带着小孩子住到乡下由外母照顾她母子

2024-04-24

春药刺激下挑逗女经理的屁眼-【2024年4月更新】

​你是把脑袋放在冰箱吗?还是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的时候忘记在洗手檯沒带出来!这样的计画书也敢拿来给我看!你不知道这是要带去日本给厂商看的吗?你不怕丢脸吗?……………我不管你怎么去写,我最晚明天中午要看到完整的计划书

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