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鲜事521❤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社会事件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

社会事件 发布日期: 2021-03-22 浏览:

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身亡,今天是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的日子,明思宗朱由检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崇祯自己都说:“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崇祯帝自缢处碑文)

明王朝的灭亡有很多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今天就从人事的角度谈一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有人说,崇祯皇帝上吊之前,曾给魏忠贤平反,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撰写的《燕都日记》中记载,李自成攻进北京前夕,崇祯帝念及魏忠贤昔日的功劳政绩,在太监曹化淳建议下,收葬魏忠贤的遗骸于香山碧云寺(但是在清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被人捣毁)

李自成包围北京之时,太监曹化淳还说了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为什么说如果魏忠贤在,事不至于此呢?其实明朝本不应灭亡,最槽糕的情况也是划江而治,如南宋一样,迁都南京,也能保住150多年的江山。明朝有很多牌可以打,议和、迁都这些都可以做,但是明朝就是没有做,这就是刚明,这就是明王朝所谓的“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崇祯真的是这么想的吗?非也!

崇祯自己好几次都想迁都,也很想与清朝进行和谈,但是迁都、和谈在明王朝做不到,这就是东林党人误国,书生误国!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崇祯画像)

议和:与后金议和这件事在明熹宗的年代已经进行了,当时是由魏忠贤主导的,但是在朝廷内部面临着巨大的争议,寸步难行,崇祯十五年(1642年),上海关外的松山、锦州相继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又想和满清议和,于是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商议计划,由马绍愉北上洽谈,清朝已经谈好条件了,正发密函给崇祯,由马绍愉带回,密函发至陈新甲处,陈新甲置于案上,其家童误以为是《塘报》,发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议和之事,满朝皆知,群臣哗然。崇祯不得不推卸责任,处死陈新甲。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

当时的议和条件无非也就是正式放弃关外,正式承认清朝的合法性,另外可能每年要送点岁币。崇祯给皇太极的信中说:“朕闻沈阳有罢兵息民之意,向来沿边督抚未经奏闻。既承讲款,朕不难开诚怀远,如我祖宗朝旧约,恩义联络,永为和好。”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多次请求和谈,但是呢,“朕闻沈阳有罢兵息民之意,向来沿边督抚未经奏闻。”这句话什么意思?清朝早就想和谈了,可是前线的官员从来没有向朝廷奏报过。

迁都:崇祯皇帝自己做梦都想迁都,南京本来就是明王朝的首都,暂时离开北京,总比坐以待毙强,可是呢,群臣反对。在1644年明王朝最危急的时刻,崇祯多次召开内阁会议,商讨迁都之事,但是没有一位大臣赞成的,崇祯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事后崇祯指责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明代是两京制,两京十三布政司,其实是有两个都城,南京和北京)

后来崇祯再次跟李明睿和左都御李邦华复议南迁的计划,并要大学士陈演担当责任,陈演不情愿,于是在不久后被罢职,第二次南迁计划失败后,崇祯以“圣驾南巡,征兵亲讨”为由出京,诸臣唯恐自己因皇帝不在京城而变成农民军发泄怒火的替死鬼,故依然不让崇祯离京。

为什么迁都和议和这样的事情在明王朝行不通?

这就是书生误国,东林党人误国!崇祯上台以后,打击以魏忠贤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把持朝政的全是读书人,读书读多了,而不知变通,关于少数民族的对策,学得都是“尊王攘夷”、“华夷之辨”这类的大道理,而没有实际处理外交事务的能力。同时也不想承担历史责任,因为迁都、议和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北京一旦放弃,明王朝的宗庙、陵寝必将会被李自成破坏,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士大夫都重名节,看重虚名,喜欢高调,这种让自己名誉受损的事情,他们怎么可能去做。

大明崇祯皇帝逝世372周年;东林党人误国,若魏忠贤在就好了

如果魏忠贤还在,他们可不管这一套。而且皇帝可以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名义发号施令,迁都、议和这样的事情都能做成。

所以说,明王朝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是君臣之间离心离德了,君与臣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这一点值得后世之人借鉴。

更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腾飞说史”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订阅: tf13956212778 (←长按复制添加)